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25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1.1 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12-13页 |
1.1.2 西天山大陆动力学研究现状和问题 | 第13-17页 |
1.1.3 西天山矿产勘查研究现状和问题 | 第17-19页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3-25页 |
2 西天山地区地质矿产特征 | 第25-69页 |
2.1 地层 | 第25-36页 |
2.1.1 前南华系 | 第25-28页 |
2.1.2 南华-震旦系 | 第28页 |
2.1.3 下古生界 | 第28-32页 |
2.1.4 上古生界 | 第32-36页 |
2.1.5 中-新生界 | 第36页 |
2.2 岩浆岩 | 第36-39页 |
2.2.1 火山岩 | 第36-37页 |
2.2.2 侵入岩 | 第37-39页 |
2.3 构造 | 第39-42页 |
2.3.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39-41页 |
2.3.2 断裂构造 | 第41-42页 |
2.4 矿产 | 第42-56页 |
2.4.1 主要成矿带 | 第42-44页 |
2.4.2 主要矿产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44-48页 |
2.4.3 典型矿床 | 第48-56页 |
2.5 岩矿石物性特征 | 第56-64页 |
2.5.1 岩矿石磁性特征 | 第56-60页 |
2.5.2 岩矿石密度特征 | 第60-64页 |
2.6 地球化学异常 | 第64-66页 |
2.6.1 阿拉套Sn、W、Cu、Au异常带 | 第64页 |
2.6.2 依连哈比尔尕Au、Cu、Ni异常带 | 第64页 |
2.6.3 赛里木湖Cu、Au、Mo、Zn、Ag异常带 | 第64-65页 |
2.6.4 博罗科努Au、Cu、Mo、Pb、Zn异常带 | 第65页 |
2.6.5 阿吾拉勒一伊什基里克Cu、Pb、Zn、Au异常带 | 第65页 |
2.6.6 那拉提Cu、Ni、Au、W、Sn异常带 | 第65页 |
2.6.7 哈尔克—巴伦台Au、Cu、Pb、Sn异常带 | 第65-66页 |
2.6.8 南天山黑英山Sb、Hg、Cu、Au异常带 | 第66页 |
2.7 构造演化 | 第66-69页 |
2.7.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 第66页 |
2.7.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 第66-67页 |
2.7.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 第67页 |
2.7.4 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张开及闭合 | 第67-68页 |
2.7.5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 第68-69页 |
3 区域航磁场特征 | 第69-138页 |
3.1 编图范围及资料概况 | 第69-70页 |
3.2 编图方法及技术参数 | 第70-71页 |
3.2.1 编图方法 | 第70-71页 |
3.2.2 主要技术参数 | 第71页 |
3.3 航磁反映的地质构造特征 | 第71-134页 |
3.3.1 重点磁场分区分析 | 第71-97页 |
3.3.2 航磁反映的构造特征 | 第97-114页 |
3.3.3 航磁反映的岩性特征 | 第114-134页 |
3.4 航磁与金属矿产的关系 | 第134-138页 |
3.4.1 航磁反映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特征 | 第134-136页 |
3.4.2 航磁反映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特征 | 第136-137页 |
3.4.3 航磁反映的造山带型金矿特征 | 第137-138页 |
4 区域重力场特征 | 第138-166页 |
4.1 编图范围及资料概况 | 第138-140页 |
4.1.1 重力数据来源 | 第138页 |
4.1.2 重力资料精度评价 | 第138-140页 |
4.2 编图方法及技术参数 | 第140-142页 |
4.2.1 数据预处理流程 | 第140-141页 |
4.2.2 地形改正方法 | 第141页 |
4.2.3 中间层改正方法 | 第141-142页 |
4.3 重力场反映的地质构造特征 | 第142-163页 |
4.3.1 重力场分区解释 | 第143-153页 |
4.3.2 重力反映的构造特征 | 第153-163页 |
4.4 星布格重力与金属矿产的关系 | 第163-166页 |
4.4.1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金矿特征 | 第163-164页 |
4.4.2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特征 | 第164页 |
4.4.3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特征 | 第164-166页 |
5 区域成矿环境 | 第166-191页 |
5.1 元古宙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 | 第166-168页 |
5.2 古生代洋-陆俯冲岛弧金铜铅锌成矿系统 | 第168-175页 |
5.2.1 乌兹别克斯坦Kalmakyr金铜矿床 | 第169-173页 |
5.2.2 中国新疆哈勒尕提铜矿床 | 第173-175页 |
5.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金铅锌成矿系统 | 第175-178页 |
5.4 伊犁石炭纪裂谷海相火山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 第178-191页 |
5.4.1 备战铁矿 | 第181-184页 |
5.4.2 松湖铁矿 | 第184-187页 |
5.4.3 式可布台铁矿 | 第187-191页 |
6 找矿方向 | 第191-197页 |
6.1 找矿方向 | 第191-195页 |
6.1.1 造山型金矿床与找矿 | 第191-192页 |
6.1.2 浅层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找矿 | 第192-193页 |
6.1.3 伊犁石炭纪裂谷铁多金属成矿与找矿 | 第193页 |
6.1.4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与找矿 | 第193-194页 |
6.1.5 古生代洋-陆俯冲岛弧金铜铅锌成矿与找矿 | 第194-195页 |
6.2 矿产预测 | 第195-196页 |
6.2.1 金矿 | 第195页 |
6.2.2 铁多金属 | 第195页 |
6.2.3 铜矿 | 第195-196页 |
6.2.4 金铜铅锌矿 | 第196页 |
6.3 结论 | 第196-197页 |
7 结论 | 第197-200页 |
8 致谢 | 第200-217页 |
9 个人简历 | 第217-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