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赤潮及其危害 | 第9-13页 |
·赤潮发生的机理 | 第9-11页 |
·赤潮的危害 | 第11-12页 |
·赤潮的防治措施 | 第12-13页 |
·化感作用与赤潮的防治 | 第13-17页 |
·化感作用的概念 | 第13页 |
·化感作用在赤潮防治中的研究 | 第13-16页 |
·化感作用的抑藻机理 | 第16-17页 |
·不饱和脂肪酸的概念、性质及分类 | 第17页 |
·海洋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 | 第17-18页 |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 第18-19页 |
·藻类选择依据 | 第18页 |
·不饱和脂肪酸选择依据 | 第18-19页 |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 第19页 |
·目标及思路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基础实验 | 第23-25页 |
·藻种来源 | 第23页 |
·海水来源 | 第23页 |
·f/2 营养盐的配方 | 第23-24页 |
·藻种的培养条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EPA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 | 第25-29页 |
·实验药品及试剂配制 | 第25页 |
·实验药品 | 第25页 |
·试剂配制 | 第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藻细胞密度的测定 | 第26页 |
·药物浓度设计及分组 | 第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实验结果 | 第26-28页 |
·分析及讨论 | 第28-29页 |
第四章 EPA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氧化胁迫方面的影响 | 第29-54页 |
·实验药品、试剂盒及试剂配制 | 第29-32页 |
·实验药品及试剂盒 | 第29-30页 |
·试剂配制 | 第30-32页 |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9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的测定 | 第32-34页 |
·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抗坏血酸(ASA)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ROS水平的变化 | 第37页 |
·羟自由基(·OH)水平的变化 | 第37-38页 |
·过氧化氢(H2O2)水平的变化 | 第38页 |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水平的变化 | 第38-39页 |
·膜脂过氧化伤害(MDA)的影响 | 第39页 |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9页 |
·对赤潮微藻抗氧化系统(抗氧化酶系统、抗氧化非酶系统)的影响 | 第39-44页 |
·对赤潮微藻活性氧产生的影响 | 第44-48页 |
·对赤潮微藻氧化伤害的影响 | 第48-49页 |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49-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EPA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凋亡机制的研究 | 第54-71页 |
·实验药品、试剂盒 | 第54页 |
·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台盼蓝染色 | 第55页 |
·透射电镜检测超微结构 | 第55页 |
·凋亡系统的检测 | 第55-56页 |
·实验结果 | 第56-68页 |
·台盼蓝染色情况 | 第56-57页 |
·透射电镜检测超微结构 | 第57-61页 |
·凋亡系统的检测结构 | 第61-68页 |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