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CO合成气制备技术及中试装置开发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4页 |
| ·能源现状 | 第8-9页 |
| ·CO_2的排放 | 第9-10页 |
| ·CO_2的利用 | 第10-11页 |
| ·CO_2的捕集 | 第11-13页 |
| ·开发意义 | 第13-14页 |
| ·煤气化技术 | 第14-19页 |
| ·煤气化技术简述 | 第14-17页 |
| ·CO_2为原料气化现状 | 第17-19页 |
|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2 工艺设计 | 第22-30页 |
| ·技术原理 | 第22-24页 |
| ·气化原理 | 第22-23页 |
| ·热力学分析 | 第23-24页 |
| ·设计条件 | 第24-27页 |
| ·设计依据 | 第24页 |
| ·设计煤种 | 第24-26页 |
| ·设计规模 | 第26页 |
| ·原料、产品规格 | 第26-27页 |
| ·工艺流程 | 第27-29页 |
| ·进料单元 | 第28页 |
| ·气化单元 | 第28页 |
| ·煤气净化单元 | 第28页 |
| ·后处理分析单元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设备设计 | 第30-42页 |
| ·关键设备设计 | 第30-35页 |
| ·气化炉 | 第30-31页 |
| ·物料喷射器 | 第31-32页 |
| ·微型给料器 | 第32-33页 |
| ·一级/二级洗涤器 | 第33页 |
| ·激冷短节 | 第33-35页 |
| ·非标设备设计 | 第35-37页 |
| ·激冷集渣罐 | 第35页 |
| ·加料煤罐、标定煤罐 | 第35-36页 |
| ·蒸馏水罐、激冷水罐 | 第36-37页 |
| ·设备一览表 | 第37-38页 |
| ·设备操作 | 第38-40页 |
| ·装置操作规范 | 第38-39页 |
| ·动设备操作 | 第39-40页 |
| ·静设备操作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4 控制及联锁 | 第42-62页 |
| ·控制说明 | 第42-46页 |
| ·料位及液位的控制 | 第42-43页 |
| ·温度控制 | 第43-44页 |
| ·压力及压差控制 | 第44-45页 |
| ·物料流量控制 | 第45-46页 |
| ·控制思路 | 第46-57页 |
| ·进料单元 | 第46-50页 |
| ·气化单元 | 第50-55页 |
| ·煤气净化单元 | 第55-56页 |
| ·后处理分析 | 第56-57页 |
| ·安全仪表系统(SIS) | 第57-59页 |
| ·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 ·装置停车触发信号 | 第58-59页 |
| ·仪表及控制数据表 | 第59-61页 |
| ·仪表报警设定值 | 第59页 |
| ·主要阀门选型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5 中试装置设计 | 第62-69页 |
| ·装置布置 | 第62-64页 |
| ·布置原则 | 第62-63页 |
| ·建议布置 | 第63-64页 |
| ·中试车间设计 | 第64-65页 |
| ·设计原则 | 第64页 |
| ·建筑和结构要求 | 第64-65页 |
| ·三废排放 | 第65页 |
| ·中试车间建设 | 第65-66页 |
| ·中试装置开车情况 | 第66-67页 |
| ·中试装置经济性分析 | 第67页 |
| ·预期社会效益 | 第67-69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页 |
| ·建议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 附件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