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被征地农民 | 第18页 |
2.1.2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福利国家理论 | 第19页 |
2.2.2 地租理论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泾阳县土地征收和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现状 | 第22-24页 |
3.1 泾阳县土地征收基本情况 | 第22页 |
3.2 泾阳县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现状 | 第22-24页 |
3.2.1 泾阳县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3.2.2 泾阳县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泾阳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研究 | 第24-38页 |
4.1 泾阳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演变 | 第24-25页 |
4.2 泾阳县当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 第25-31页 |
4.2.1 “以补助养”模式 | 第25页 |
4.2.2 “以补助交”模式 | 第25-26页 |
4.2.3 两种养老保险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26-31页 |
4.3 泾阳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特点 | 第31-34页 |
4.3.1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管理比较规范 | 第31页 |
4.3.2 政府责任明确 | 第31-32页 |
4.3.3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方式方便灵活 | 第32-33页 |
4.3.4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其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缝对接 | 第33-34页 |
4.4 泾阳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存在问题分析 | 第34-38页 |
4.4.1 参保模式二元分化明显 | 第34页 |
4.4.2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比较低 | 第34-36页 |
4.4.3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筹措水平不高 | 第36-37页 |
4.4.4 被征地农民参保积极性总体上不高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陕西省内其他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概况 | 第38-46页 |
5.1 西安市高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 第38-39页 |
5.2 延安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 第39页 |
5.3 宝鸡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 第39-40页 |
5.4 安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 第40-41页 |
5.5 韩城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 | 第41-42页 |
5.6 对比及启示 | 第42-46页 |
第六章 泾阳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完善意见 | 第46-51页 |
6.1 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 第46-47页 |
6.2 提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标准 | 第47-48页 |
6.3 强制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储备金制度 | 第48-49页 |
6.4 建立科学的征地补偿机制 | 第49-51页 |
6.4.1 扩大征地补偿权益 | 第49页 |
6.4.2 征地补偿标准引入市场机制 | 第49页 |
6.4.3 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