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案例分析 | 第16-22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国内相关案例分析 | 第18-21页 |
·国外相关案例分析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述 | 第24-29页 |
·地下空间的概念 | 第24页 |
·地下空间的分类及特点 | 第24-26页 |
·地下空间的分类 | 第24-25页 |
·地下空间的特点 | 第25-26页 |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发展的背景和目标 | 第26-28页 |
·城市中心区的问题表征 | 第26-27页 |
·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 第27-28页 |
·地下空间与轨道交通 | 第28页 |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景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合肥市老城中心区地下空间现状及动因分析 | 第29-39页 |
·合肥市概况 | 第29-32页 |
·合肥市城市建设概况 | 第29-31页 |
·合肥市地下空间的发展 | 第31-32页 |
·老城中心区概况及现状调研分析 | 第32-3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3页 |
·地下空间的建设和利用情况统计 | 第33-34页 |
·现状地下空间分布 | 第34页 |
·现状地下空间功能构成 | 第34-35页 |
·总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合肥市老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动因分析 | 第35-38页 |
·城镇化的飞速发展 | 第35-37页 |
·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开发 | 第37页 |
·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目标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合肥市老城中心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和需求预测 | 第39-53页 |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 第39-42页 |
·理论与方法 | 第39页 |
·指标体系 | 第39-41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1-42页 |
·合肥市老城中心区地下空间的资源评估 | 第42-46页 |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评价集 | 第42-43页 |
·计算指标对评价的隶属度 | 第43-45页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46页 |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 第46-48页 |
·概念和目的 | 第46-47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47-48页 |
·合肥市老城中心区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 第48-52页 |
·用地需求等级 | 第48-49页 |
·分系统确定各项需求值 | 第49-51页 |
·汇总分析 | 第51-52页 |
·本章小节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合肥市老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布局及开发模式研究 | 第53-65页 |
·老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发展定位、特点及基本思路 | 第53-56页 |
·整体定位 | 第53页 |
·主要特点 | 第53-55页 |
·基本思路 | 第55-56页 |
·老城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布局 | 第56-61页 |
·总体结构 | 第56页 |
·轨道站点周边步行合理区的研究 | 第56-57页 |
·需要解决问题分析 | 第57-58页 |
·规划布局 | 第58-60页 |
·重点区域规划——以金寨路站为例 | 第60-61页 |
·老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 第61-64页 |
·开发模式的层次结构 | 第61页 |
·三种次层级模式 | 第61-62页 |
·开发模式未来发展的构想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不足及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