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研究来源 | 第14-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政策背景 | 第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概述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8-34页 |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22页 |
·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 第18-19页 |
·中国传统民居理论 | 第19页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 | 第19-20页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0-21页 |
·村落更新理论 | 第21-22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2-31页 |
·国外关于传统村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动态 | 第22-26页 |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动态 | 第26-31页 |
·国内关于徽州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现状分析 | 第34-46页 |
·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特征 | 第34-40页 |
·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特征分析 | 第37-40页 |
·徽州传统聚落形态模式分析 | 第40-42页 |
·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存在问题分析 | 第42-46页 |
·整体结构与规模 | 第42页 |
·景观和公共空间 | 第42-43页 |
·居住用地 | 第43页 |
·公共设施用地 | 第43-44页 |
·工程设施用地 | 第44-45页 |
·道路交通用地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优化策略 | 第46-63页 |
·聚落分类用地布局优化策略 | 第46-48页 |
·保护型聚落 | 第46-47页 |
·整治型聚落 | 第47页 |
·改造型聚落 | 第47-48页 |
·更新型聚落 | 第48页 |
·分区用地布局优化策略 | 第48-51页 |
·历史保护区 | 第48-49页 |
·建设控制区 | 第49-50页 |
·环境协调区 | 第50页 |
·新建区 | 第50-51页 |
·各类用地布局优化策略 | 第51-54页 |
·居住用地 | 第51-52页 |
·公共设施用地 | 第52页 |
·生产设施用地 | 第52-53页 |
·工程设施用地 | 第53页 |
·道路广场用地 | 第53-54页 |
·绿化用地 | 第54页 |
·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优化实践研究 | 第54-63页 |
·保护型聚落用地布局优化实践研究 | 第55-59页 |
·整治型聚落用地布局优化实践研究 | 第59-63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3-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研究不足 | 第63-64页 |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