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4页 |
1 养殖水体中的蓝藻水华 | 第12-18页 |
·养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成因 | 第12-14页 |
·养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危害 | 第14-15页 |
·养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物理除藻法 | 第15页 |
·化学除藻法 | 第15-16页 |
·生物防治法 | 第16-18页 |
2 抑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抑藻菌的种类 | 第19页 |
·抑藻菌的作用方式 | 第19-21页 |
·直接作用抑藻 | 第19-20页 |
·间接作用抑藻 | 第20页 |
·综合作用抑藻 | 第20-21页 |
·抑藻活性物质的种类 | 第21页 |
·抑藻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展 | 第21页 |
3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及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3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一株铜绿微囊藻抑藻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24-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试验生物及试剂 | 第24页 |
·仪器 | 第24-2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26页 |
·菌种的富集与分离 | 第26页 |
·抑藻菌的初筛 | 第26页 |
·抑藻菌的活化与制备 | 第26-27页 |
·抑藻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27页 |
·菌落形态以及菌株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27页 |
·菌株的16S rDNA分析 | 第27页 |
·抑藻菌的适宜生长条件与生长曲线 | 第27-28页 |
·抑藻菌最适生长的温度、初始pH和摇床转速的确定 | 第27页 |
·抑藻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从养殖水体中富集和分离的主要菌株 | 第28页 |
·抑藻菌的初筛 | 第28-29页 |
·所筛抑藻菌的菌落形态与菌体形态 | 第29页 |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抑藻菌菌株的16S rDNA分析 | 第30-32页 |
·抑藻菌的最适生长条件的确定 | 第32-33页 |
·抑藻菌最适生长温度的确定 | 第32页 |
·抑藻菌最适生长起始pH的确定 | 第32-33页 |
·抑藻菌生长的最适振荡速率的确定 | 第33页 |
·抑藻菌的最适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3-34页 |
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侧孢芽孢杆菌SK-1的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 | 第36-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试验藻种和菌种 | 第36-37页 |
·试剂 | 第37页 |
·仪器 | 第3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菌体及无菌滤液的制备 | 第37-38页 |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 | 第38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菌体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 | 第38页 |
·无菌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 第38页 |
·细菌培养基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 第38-39页 |
·分析方法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菌体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 | 第39-40页 |
·无菌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 第40-41页 |
·细菌培养基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 第41-42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菌株抑藻作用机理的探究 | 第42页 |
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osporus)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胁迫的研究 | 第44-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试验生物与培养条件 | 第44-45页 |
·试剂 | 第45页 |
·仪器 | 第4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5-48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5-46页 |
·藻菌共适培养基质的选择和优化 | 第46-47页 |
·藻菌的驯化 | 第46页 |
·侧孢芽孢杆菌和铜绿微囊藻在共适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 | 第46-47页 |
·侧孢芽孢杆菌胁迫下铜绿微囊藻生长情况 | 第47页 |
·共基质中初始生长的侧孢芽孢杆菌对指数生长期铜绿微囊藻的胁迫影响 | 第47页 |
·共基质中初始生长的侧孢芽孢杆菌对初始生长的铜绿微囊藻的胁迫影响 | 第47页 |
·共基质中稳定期的侧孢芽孢杆菌对初始生长的铜绿微囊藻的胁迫影响 | 第47页 |
·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藻菌共适培养基质的选择和优化 | 第48-50页 |
·侧孢芽孢杆菌和铜绿微囊藻在共适培养基质中的生长曲线 | 第50页 |
·侧孢芽孢杆菌胁迫下铜绿微囊藻生长情况 | 第50-56页 |
·共基质中初始生长的侧孢芽孢杆菌对指数生长期铜绿微囊藻的胁迫影响 | 第50-52页 |
·共基质中初始生长的侧孢芽孢杆菌对初始生长的铜绿微囊藻的胁迫影响 | 第52-53页 |
·共基质中处于生长稳定期的侧孢芽孢杆菌对初始生长的铜绿微囊藻的胁迫影响 | 第53页 |
·侧孢芽孢杆菌和铜绿微囊藻共存时基质中无机氮的变化 | 第53-55页 |
·共基质中侧孢芽孢杆菌与铜绿微囊藻的生存关系 | 第55-56页 |
4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特性的初步研究 | 第58-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试验菌种与藻种 | 第58页 |
·试剂 | 第58-59页 |
·仪器 | 第5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9-61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9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收集 | 第59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耐热性分析 | 第59-60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酸碱稳定性分析 | 第60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溶解性质分析 | 第60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60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初步分离 | 第60页 |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耐热性分析 | 第61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酸碱稳定性分析 | 第61-62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溶解性质分析 | 第62-63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63页 |
·侧孢芽孢杆菌SK-1抑藻物质的初步分离 | 第63-64页 |
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侧孢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生态防控 | 第66-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试验材料 | 第66-6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7页 |
·侧孢芽孢杆菌菌液的制备 | 第67页 |
·侧孢芽孢杆菌菌液对斑马鱼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及胚胎毒性试验 | 第67-68页 |
·侧孢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生态防控 | 第68页 |
·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9-73页 |
·侧孢芽孢杆菌菌液对斑马鱼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及胚胎毒性试验 | 第69-70页 |
·侧孢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生态防控 | 第70-73页 |
3 小结 | 第73-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科研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