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学术回顾 | 第11-17页 |
三、资料说明 | 第17-18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上海保卫团的历史渊源与沿革 | 第20-38页 |
第一节 上海租界内的万国商团 | 第20-26页 |
一、万国商团的沿革与概况 | 第20-25页 |
二、万国商团中的中华队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上海商团的产生及活动 | 第26-34页 |
一、上海商团的演变与概况 | 第26-30页 |
二、上海商团与地方政治 | 第30-34页 |
第三节 上海保卫团的继承与沿革 | 第34-36页 |
一、上海保卫团对上海商团的继承 | 第34-35页 |
二、上海保卫团的变迁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二章 保卫团控制权转移下的地方与政府博弈 | 第38-59页 |
第一节 控制权的地方化――地方精英与军阀的博弈 | 第38-46页 |
一、江浙战争与保卫团的创立 | 第38-44页 |
二、保卫团与军阀势力的博弈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控制权的转移——上海保卫团整理风潮 | 第46-50页 |
一、上海市政府的先期整顿 | 第46-47页 |
二、地方与政府的首次博弈 | 第47-50页 |
第三节 抗战后政府主导的重建与撤销 | 第50-58页 |
一、保卫总团的昙花一现 | 第50-54页 |
二、地方与政府的再次博弈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政府权力打造下的上海保卫团 | 第59-78页 |
第一节 制度的统一化 | 第59-65页 |
一、规范管理层 | 第59-60页 |
二、严密建制 | 第60-63页 |
三、辖区沿革 | 第63-65页 |
第二节 规模的扩大化 | 第65-71页 |
一、人员构成与规模 | 第65-68页 |
二、经费来源与物资 | 第68-71页 |
第三节 管理的严密化 | 第71-77页 |
一、日常训练与思想教育 | 第71-74页 |
二、内部管理与团体凝聚 | 第74-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上海保卫团的特征与评价 | 第78-95页 |
第一节 上海保卫团的地域特征 | 第78-83页 |
一、绅商阶层的高度参与 | 第78-80页 |
二、地方政治的密切介入 | 第80-83页 |
第二节 上海保卫团的作用与局限 | 第83-94页 |
一、保卫团的贡献 | 第83-87页 |
二、保卫团的局限 | 第87-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结语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附录 | 第103-116页 |
附录 1:上宝两县闸北保卫团章程(1924年9月) | 第103-105页 |
附录 2:上海南市保卫团简章(1924年9月) | 第105-106页 |
附录 3:上海市保卫团整理委员会组织规则(1929年11月) | 第106-107页 |
附录 4:上海市保卫团团员服务规则(1930年6月) | 第107-109页 |
附录 5:上海市保卫团管理委员会组织规则(1931年4月) | 第109-110页 |
附录 6:上海市保卫委员会组织规程(1934年1月) | 第110-111页 |
附录 7:上海市保卫委员会组织规程草案(1946年3月 6 日) | 第111-112页 |
附录 8:上海市保卫总团概况报告书(1946年2月 12日)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