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17页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6-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一) 盐业史研究概况 | 第7-8页 |
(二) 本区域盐业史研究 | 第8-9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四、资料构成与研究方法 | 第10-17页 |
第一章 历史时期利津县境内盐场的出现、设立及发展 | 第17-37页 |
第一节 元代以前利津县所在区域的盐业生产 | 第17-21页 |
一、秦汉时期利津县明集乡已有盐业生产 | 第17-19页 |
二、唐代蒲台县永利镇斗口淀盐的生产 | 第19页 |
三、宋代雍熙二年利津县作为滨州场下辖四务之一 | 第19-20页 |
四、金明昌三年因军事战略重地和产盐地由永利镇升为利津县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元明时期利津县境内三大盐场正式建立及发展 | 第21-29页 |
一、三大盐场的始设时间和地理位置 | 第22-24页 |
(一)宁海盐场的始设时间及其位置 | 第22页 |
(二)丰国盐场创设与铁门关繁华的盐业运输 | 第22-23页 |
(三)永阜盐场的始设时间及其规模 | 第23-24页 |
二、明朝盐场机构完善、制盐技术进步及官灶城的兴盛 | 第24-29页 |
(一) 明朝盐场机构、职官的完善 | 第24-27页 |
(二) 制盐技术进步:煎煮法到摊晒法 | 第27-29页 |
(三) 利津县官灶城的兴盛 | 第29页 |
第三节 清朝利津县三大盐场的裁并及永阜场的兴盛发展 | 第29-35页 |
一、康熙十六年宁海、丰国二场裁并进入永阜场内 | 第30-31页 |
二、康熙十二年永阜场盐滩的空间分布 | 第31-32页 |
三、雍正乾隆年间永阜场新报垦的盐滩 | 第32-33页 |
四、嘉庆十四年永阜场盐滩的分布及缉私机构的加强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利津县境内盐场位置变迁与海岸线的关系 | 第37-54页 |
第一节 1855年之前产盐地随着海岸线推移而外延 | 第37-43页 |
一、1198年以前利津县境内产盐地随海岸线向东北扩展 | 第37-38页 |
(一)先秦时期产盐地在南望参、利津城、史口一线以西 | 第37-38页 |
(二)唐末产盐地在盐窝、北岭、坨庄一带 | 第38页 |
(三)宋代产盐地在汀河、虎滩一带以西 | 第38页 |
二、1198-1855年海岸线与盐场位置的关联 | 第38-43页 |
(一)1198年产盐地在铁门关一线位置 | 第38-39页 |
(二)1495年三大盐场在罗家屋子、老爷庙、郭家局子一线以西 | 第39-40页 |
(三)1855年永阜场下辖盐滩约在挑河、五河口一线以西 | 第40-43页 |
第二节 1855年之后永阜场盐滩随着黄河决口而缩减 | 第43-52页 |
一、1855-1895年利津海岸线的继续外延 | 第43-45页 |
二、1855-1904年永阜盐场为黄河尾闾频繁冲决所毁 | 第45-51页 |
三、原利津县盐场滩池渐垦为良田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1855年之后永阜盐场的灾害应对 | 第54-65页 |
第一节 1855-1883:官贷民修滩池灶坝 | 第55-58页 |
一、咸丰至同治年间民修灶坝雏形 | 第55-56页 |
二、光绪九年之前民修民守盐池灶坝 | 第56-58页 |
第二节 1883-1895:官贷商修灶坝堤防 | 第58-59页 |
一、光绪九年之后商人挑沟筑坝保护盐滩 | 第58页 |
二、官修官守铜瓦厢至利津海口长堤建成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官民灾害应对的实际效果 | 第59-61页 |
一、官方补救政策挽救盐滩被毁之灾 | 第59-60页 |
二、官方财力不足致永阜场救灾收效有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表:明清时期利津县境的移民与盐场开发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