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象耳豆根结线虫转录组分析及4个候选寄生致病基因的鉴定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英文缩写表第11-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8页
   ·植物根结线虫概述第12-13页
     ·根结线虫分类、危害第12页
     ·根结线虫生物学特性:生活史、虫体构造、危害方式第12页
     ·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生物学特征第12-13页
   ·根结线虫主要的分泌器官第13-16页
     ·头感器和侧尾腺第13-14页
     ·排泄系统和直肠第14页
     ·表皮第14-15页
     ·食道腺第15-16页
   ·植物线虫主要寄生基因第16-18页
     ·修饰植物细胞壁第16-17页
     ·调节植物免疫防御第17页
     ·调控植物细胞发育第17-18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转录组研究中的应用第18-21页
     ·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第19页
     ·拟禾本科根结线M.graminicola第19页
     ·索氏短体线虫P.thornei第19-20页
     ·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和穿刺短体线虫P penetrans第20页
     ·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第20页
     ·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第20-21页
   ·根结线虫与寄主互作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第21-27页
     ·毒力差异近等基因系第21页
     ·根结线虫与寄主互作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第21-23页
     ·研究植物线虫致病基因功能的方法第23-27页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7-28页
     ·研究目的第27页
     ·研究意义第27-28页
第二章 象耳豆根结线虫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第28-65页
   ·材料与方法第28-32页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28页
       ·供试材料第28页
       ·试剂第28页
     ·实验方法第28-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57页
     ·象耳豆根结线虫分子鉴定第32-33页
     ·转录组测序各虫态样本量第33页
     ·转录组测序与组装结果第33-35页
     ·预测分泌蛋白序列长度分布第35页
     ·基于GO分类的蛋白功能预测第35-36页
     ·象耳豆根结线虫与其他已测序的代表性线虫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36-41页
     ·象耳豆根结线虫与南方、北方根结线虫的KEGG途径K第41-42页
     ·碳水化合物酶类(CAZymes)比较分析第42-46页
     ·激酶组鉴定和比较分析第46页
     ·分泌蛋白鉴定和比较分析第46-49页
     ·RNAi路径基因第49-51页
     ·免疫反应基因第51-52页
     ·神经递质第52-55页
     ·滞育路径第55-57页
     ·效应子第57页
     ·致死表型筛选第57页
   ·小结与讨论第57-65页
第三章 致病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第65-88页
   ·材料与方法第65-74页
     ·材料与试剂第65页
     ·试验方法第65-74页
   ·结果与分析第74-86页
     ·候选基因的克隆及pGR107重组质粒的构建第74-77页
     ·瞬时表达象耳豆根结线虫候选基因抑制BAX触发的烟草细胞程序性死亡第77-78页
     ·亚细胞定位pCam-35S-candidate gene-GFP的载体构建第78-82页
     ·候选基因亚细胞定位第82-84页
     ·PET30蛋白表达载体构建第84-86页
     ·目的基因蛋白表达结果第86页
   ·小结与讨论第86-88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附录 象耳豆根结线虫预测食道腺分泌蛋白转录组第105-110页
作者简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食用植物油消费变化研究
下一篇:绵羊肺炎支原体EF-Tu和HSP70蛋白免疫原性分析及补体ELISA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