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基础隔震结构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基础隔震结构应用及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基础隔震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结构地震损伤及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响应分析及耗散研究 | 第20-43页 |
·引言 | 第20页 |
·能量平衡原理 | 第20-24页 |
·单自由度体系的能量方程 | 第20-22页 |
·多自由度自由度体系的能量方程 | 第22-23页 |
·杆系模型的能量方程 | 第23-24页 |
·能量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24-26页 |
·线性加速度法 | 第24-25页 |
·中点加速度法 | 第25-26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32页 |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26-28页 |
·梁柱单元选取 | 第28-30页 |
·隔震单元选取 | 第30-31页 |
·地震记录选取原则 | 第31-32页 |
·结构模型参数及地震记录选取 | 第32-34页 |
·基础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地震能量分布 | 第34-41页 |
·地震总输入能 | 第35-36页 |
·小震作用下结构地震能量分布 | 第36-37页 |
·中震和大震作用下地震能量分布 | 第37-38页 |
·不同特性地震动作用下各楼层耗能分析 | 第38-40页 |
·不同特性地震动作用下各构件耗能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基于变形和能量双准则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损伤分析 | 第43-58页 |
·引言 | 第43页 |
·结构损伤模型 | 第43-47页 |
·构件层次的双参数损伤模型 | 第43-46页 |
·楼层层次的损伤模型 | 第46-47页 |
·结构损伤准则 | 第47-48页 |
·基础隔震结构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损伤分析 | 第48-56页 |
·结构模型 | 第48-49页 |
·地震记录的选取 | 第49-50页 |
·不同特性地震动下基础隔震结构损伤分析 | 第50-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基于IDA的基础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研究 | 第58-67页 |
·引言 | 第58页 |
·IDA的基本原理 | 第58-61页 |
·IDA的调幅法则 | 第59页 |
·地震动参数的选择 | 第59-61页 |
·易损性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步骤 | 第61-62页 |
·结构易损性的基本原理 | 第61页 |
·易损性分析的步骤 | 第61页 |
·结构性能水平的确定 | 第61-62页 |
·易损性曲线的建立 | 第62页 |
·基础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研究 | 第62-66页 |
·不同特性地震动下结构的地震需求分析 | 第62-64页 |
·不同特性地震动下基础隔震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