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一、养老地产概念界定及类型 | 第18-19页 |
| (一)养老地产概念 | 第18页 |
| (二)养老地产类型 | 第18-19页 |
| 二、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 (一)房地产区位理论 | 第19-20页 |
| (二) 社区照顾理论 | 第20页 |
| (三)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沈阳市养老地产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30页 |
| 一、沈阳市养老地产开发现状 | 第21-27页 |
| (一)沈阳市养老地产开发类型 | 第21页 |
| (二)沈阳市养老地产相关政策 | 第21-22页 |
| (三)沈阳市养老地产市场定位 | 第22页 |
| (四)沈阳市养老地产规划设计 | 第22-26页 |
| (五)沈阳市养老地产融资模式 | 第26-27页 |
| 二、沈阳市养老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 (一)针对性政策缺乏 | 第27-28页 |
| (二)目标客户定位高 | 第28页 |
| (三)规划理念落后 | 第28-29页 |
| (四)开发资金有限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沈阳市养老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 一、政府对养老地产扶持力度不够 | 第30-31页 |
| (一)养老服务市场体系不健全 | 第30页 |
| (二)土地优惠政策出台较少 | 第30-31页 |
| 二、市场定位不清晰 | 第31-32页 |
| (一)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 | 第31页 |
| (二)没有细分老年市场 | 第31-32页 |
| 三、规划设计缺乏专业性 | 第32-33页 |
| (一)选址不够合理 | 第32页 |
| (二) 住宅设计不够多元 | 第32页 |
|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32-33页 |
| 四、融资路径狭窄 | 第33-35页 |
| (一)银行贷款压力大 | 第33页 |
| (二)信托融资的方式很难展开 | 第33页 |
| (三)股票融资应用较少 | 第33-35页 |
| 第五章 国内外养老地产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35-42页 |
| 一、英国多样政策扶持 | 第35-36页 |
| (一)英国针对养老社区的照顾办法 | 第35页 |
| (二)英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5-36页 |
| 二、日本准确细分老年市场 | 第36-37页 |
| (一)日本政府细分老年市场 | 第36-37页 |
| (二)依老人身心不同情况设计老年住宅 | 第37页 |
| 三、美国科学专业的开发规划 | 第37-38页 |
| (一)养老地产选址 | 第37-38页 |
| (二)老年住宅设计 | 第38页 |
| (三)老年社区园区规划 | 第38页 |
| 四、上海亲和源多种融资模式 | 第38-40页 |
| (一)企业合作融资模式 | 第39页 |
| (二)吸收保险资金 | 第39页 |
| (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入 | 第39-40页 |
| 五、国内外养老地产经验启示 | 第40-42页 |
| 第六章 促进沈阳市养老地产开发的对策建议 | 第42-47页 |
|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 第42-43页 |
| (一)完善养老服务市场体系建设 | 第42页 |
| (二)土地政策向养老地产倾斜 | 第42-43页 |
| 二、准确定位老年市场 | 第43页 |
| (一)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 | 第43页 |
| (二)详细划分老年市场 | 第43页 |
| 三、实施专业合理的规划设计 | 第43-45页 |
| (一)合理进行选址 | 第44页 |
| (二)科学布局住宅楼群 | 第44-45页 |
| (三)建设多样化的配套设施 | 第45页 |
| 四、寻求创新的融资模式 | 第45-47页 |
| (一)引进BOT融资模式 | 第46页 |
| (二)吸收保险资金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