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汾河公园植物配置生态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背景分析 | 第14-15页 |
·城市滨水区的演变历史 | 第14页 |
·当代城市对河流生态廊道构建的需求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的意义、内容、步骤和方法 | 第19-2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1页 |
·研究的步骤 | 第21-22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滨河公园生态优化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26-38页 |
·滨河公园生态优化对象 | 第26-32页 |
·相关概念 | 第26-28页 |
·滨河公园生态优化基础理论体系 | 第28-32页 |
·生态廊道理论体系 | 第28-30页 |
·植物群落理论体系 | 第30-31页 |
·游人心理需求理论体系 | 第31-32页 |
·滨河公园的生态效益 | 第32-34页 |
·滨河公园生态要素 | 第34-35页 |
·滨河公园生态要素组成 | 第34-35页 |
·滨河公园植物要素的重要性 | 第35页 |
·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 第35-38页 |
·园林植物固定光能量 | 第35-36页 |
·园林植物调节环境温度 | 第36页 |
·园林植物调节水分 | 第36-37页 |
·园林植物净化空气 | 第37页 |
·园林植物改善土壤性质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植物与滨河公园生态优化对象的关系 | 第38-50页 |
·植物与滨河公园关系 | 第38-48页 |
·植物与生态廊道的相互作用 | 第38-39页 |
·生态廊道对植物的影响 | 第38-39页 |
·植物参与营造生态廊道 | 第39页 |
·植物与植物群落的相互作用 | 第39-40页 |
·植物群落结构影响植物种类 | 第39-40页 |
·植物构成植物群落结构 | 第40页 |
·植物与游人活动的相互作用 | 第40-48页 |
·游人活动对植物生长的干扰 | 第41-42页 |
·植物对游人活动的引导 | 第42-48页 |
·植物是构成滨河公园景观的重要生态要素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太原市汾河公园现状调研分析 | 第50-82页 |
·太原市汾河公园的立地条件 | 第50-53页 |
·太原市自然景观格局 | 第50-52页 |
·太原市汾河公园总体概况 | 第52-53页 |
·太原市滨河公园调研内容 | 第53-78页 |
·廊道结构调研 | 第53-72页 |
·本底 | 第55-60页 |
·宽度 | 第60-61页 |
·曲度 | 第61-62页 |
·廊道断面结构 | 第62-66页 |
·间断和结点 | 第66-67页 |
·其他廊道特征 | 第67-72页 |
·太原市汾河公园植物群落结构 | 第72-74页 |
·物种组成 | 第72-73页 |
·优势种 | 第73-74页 |
·汾河公园植物空间类型和游人需求分析 | 第74-78页 |
·汾河公园被问卷游人人员组成 | 第75页 |
·游人来公园的时间和频率 | 第75-76页 |
·游人来公园的活动类型和对植物空间的需求 | 第76-77页 |
·游人对汾河公园活动空间的整体评价 | 第77-78页 |
·汾河公园现状问题 | 第78-82页 |
·河流廊道角度的生态问题 | 第78-79页 |
·多处污水流入汾河 | 第78页 |
·自然式河道形态遭破坏 | 第78页 |
·部分河段驳岸硬质化 | 第78页 |
·廊道与周边绿地结合过少 | 第78-79页 |
·群落特征角度的植物景观问题 | 第79页 |
·中段、南段水生植物种类配置不足 | 第79页 |
·优势物种种类偏少、抗性差 | 第79页 |
·游人活动对植物配置的需求 | 第79-82页 |
·水平遮蔽型动态活动空间缺乏 | 第79-80页 |
·乔灌草复合植物群落景观不足 | 第80页 |
·开敞型滨水植物景观较少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汾河公园植物配置生态优化措施 | 第82-88页 |
·太原市汾河公园植物景观的生态特征 | 第82页 |
·汾河公园生态优化的原则 | 第82-83页 |
·宏观原则 | 第82页 |
·中观原则 | 第82-83页 |
·微观原则 | 第83页 |
·汾河公园植物配置生态优化措施 | 第83-87页 |
·宏观层面植物配置生态优化具体措施 | 第83-84页 |
·增强水生植物的运用 | 第83页 |
·完善城市排污管网 | 第83-84页 |
·柔化河道驳岸 | 第84页 |
·加强绿带廊道与周边绿地联系 | 第84页 |
·中观层面植物配置生态优化具体措施 | 第84-85页 |
·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植物 | 第84-85页 |
·丰富滨水区植物群落层次 | 第85页 |
·微观层面植物配置生态优化具体措施 | 第85-87页 |
·增加游赏趣味性和舒适度 | 第85-86页 |
·融入地方文化,增加景观内涵 | 第86-8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7-88页 |
附录一:汾河景区植物汇总 | 第88-104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第104-106页 |
附录三:插图表格来源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