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3-14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4-2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遮阴对植物生长特性和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遮阴对植物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15页 |
| ·遮阴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 | 第15-16页 |
| ·遮阴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研究 | 第16-17页 |
| ·遮阴对植物代谢产物的进展 | 第17-18页 |
| ·干旱对植物生长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18-21页 |
| ·干旱对植物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18页 |
| ·干旱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 | 第18-20页 |
| ·干旱胁迫下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 第20页 |
| ·干旱胁迫下植物渗透调节的变化 | 第20-21页 |
| ·干旱胁迫下丙二醛(MDA)的变化 | 第21页 |
| ·野生西南荩草的应用价值 | 第21-24页 |
| ·野生西南荩草的经济价值 | 第21-22页 |
| ·野生西南荩草的生态价值 | 第22-24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27页 |
| ·试验区域概况 | 第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 ·测定内容 | 第24-25页 |
| ·形态指标测定 | 第24-25页 |
| ·生理指标测定 | 第25页 |
| ·光合特性测定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52页 |
| ·遮阴和干旱协同作用下西南荩草形态的变化 | 第27-34页 |
| ·遮阴和干旱协同作用下各构件性状的变化 | 第27-32页 |
| ·遮阴与干旱协同作用各构件生物量的变化 | 第32-34页 |
| ·遮阴和干旱协同作用下西南荩草生理特性的变化 | 第34-42页 |
| ·遮阴和干旱协同作用下各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第34-37页 |
| ·遮阴和干旱协同作用下丙二醛及代谢产物的变化 | 第37-42页 |
| ·遮阴和干旱协同作用下西南荩草光合作用的变化 | 第42-52页 |
| ·遮阴和干旱协同作用下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42-44页 |
| ·单叶自然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对遮阴和干旱的响应 | 第44-46页 |
| ·净光合速率(P_n)的光响应过程对遮阴和干旱的响应 | 第46-47页 |
| ·蒸腾速率(T_r)的光响应过程对遮阴和干旱的响应 | 第47-48页 |
| ·气孔导度(G_s)的光响应过程对遮阴和干旱的响应 | 第48-49页 |
| ·胞间CO_2浓度(C_i)的光响应过程对遮阴和干旱的响应 | 第49-52页 |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2-57页 |
| ·遮阴和干旱对西南荩草形态影响的差异性 | 第52-53页 |
| ·构件形态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各构件生物量的影响 | 第53页 |
| ·遮阴和干旱胁迫对西南荩草生理特性影响的差异性 | 第53-55页 |
| ·遮阴和干旱胁迫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遮阴和干旱胁迫对MDA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 ·遮阴和干旱胁迫对西南荩草光合特性影响的差异性 | 第55-57页 |
|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 第57-60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68页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