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表格索引 | 第13-14页 |
插图索引 | 第14-22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22-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3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3-2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3页 |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研究项目及进展 | 第24-26页 |
·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特征概述 | 第26-27页 |
·前体钝化对进气道流动影响研究 | 第27-30页 |
·鼻锥钝化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流动特性分析 | 第30-33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实验与数值计算方法 | 第35-53页 |
·实验设备及测量方法 | 第35-39页 |
·实验设备及运行参数 | 第35-37页 |
·测量方法与测量仪器 | 第37-39页 |
·二维超声速流动特征线法 | 第39-41页 |
·CFD计算方法及验证算例 | 第41-50页 |
·HB-2标准模型气动力计算 | 第42-43页 |
·二维轴对称激波边界层干扰 | 第43-49页 |
·轴对称进气道流动模拟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3页 |
第三章 鼻锥钝化轴对称进气道设计 | 第53-71页 |
·尖前缘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前体快速设计概述 | 第53-57页 |
·耦合鼻锥钝化的进气道前体快速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57-64页 |
·耦合设计起始数据线提取方法 | 第57-62页 |
·耦合设计方法及设计算例 | 第62-64页 |
·不同前体压缩方式轴对称进气道构型设计及性能对比 | 第64-69页 |
·内压缩段设计概述 | 第64-66页 |
·不同前体压缩方式轴对称进气道构型设计 | 第66-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轴对称进气道流动影响因素考察 | 第71-89页 |
·来流条件及计算分析设置 | 第71-73页 |
·来流条件 | 第71页 |
·计算设置 | 第71-72页 |
·气动力及性能参数设置 | 第72-73页 |
·进气道流场结构随来流攻角、马赫数变化规律 | 第73-80页 |
·设计马赫数不同攻角来流进气道流场结构 | 第73-76页 |
·非设计低马赫数不同攻角来流进气道流场结构 | 第76-80页 |
·轴对称进气道构型工作性能变化规律 | 第80-86页 |
·气动力性能 | 第80-81页 |
·进气道流动性能 | 第81-86页 |
·小结 | 第86-89页 |
第五章 鼻锥钝化尺度对轴对称进气道流动特性影响 | 第89-123页 |
·鼻锥钝化尺度对轴对称进气道流动特性影响的CFD模拟研究 | 第89-99页 |
·鼻锥钝化尺度对轴对称进气道流场结构影响 | 第89-93页 |
·鼻锥钝化尺度对轴对称进气道工作性能的影响 | 第93-99页 |
·鼻锥钝化尺度对轴对称进气道流动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 第99-109页 |
·自然转捩实验结果 | 第100-105页 |
·部分实验工况强制转捩实验结果 | 第105-109页 |
·鼻锥钝化尺度影响以及流动机理的分析 | 第109-121页 |
·无粘钝化激波形状及熵层效应分析 | 第110-114页 |
·R3.2mm有攻角实验结果的CFD计算分析 | 第114-121页 |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鼻锥钝化轴对称进气道喘振特性 | 第123-149页 |
·激波风洞实验流动分析 | 第123-127页 |
·轴对称进气道非喘振实验 | 第127-134页 |
·TR=0.434,隔离段内部无激波串 | 第128-131页 |
·TR=0.508,隔离段内部存在不稳定的激波串 | 第131-134页 |
·轴对称进气道喘振实验 | 第134-147页 |
·TR=0.659,进气道喘振 | 第134-142页 |
·鼻锥钝化尺度、离散粗糙带对喘振流动影响分析 | 第142-147页 |
·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9-153页 |
·研究主要结论 | 第149-151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51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9页 |
附录A 进气道内压缩段型面参数计算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