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Summary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8-10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0-11页 |
·创新点 | 第10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0-11页 |
2 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基础理论 | 第11-13页 |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化理论 | 第11-12页 |
·国际化阶段理论 | 第12-13页 |
·以发展中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化理论 | 第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3 贵阳铝镁院国际化经营现状评价 | 第17-28页 |
·贵阳铝镁院基本情况 | 第17-19页 |
·贵阳铝镁院概况 | 第17-18页 |
·企业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贵阳铝镁院国际化经营发展概况 | 第19-22页 |
·起步摸索阶段(2000-2003) | 第19-20页 |
·逐步成长阶段(2003-2007) | 第20-21页 |
·持续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 第21-22页 |
·贵阳铝镁院国际化经营的优势与潜力 | 第22-24页 |
·综合实力雄厚,技术优势明显 | 第22-23页 |
·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 | 第23-24页 |
·集团公司给予鼎力支持 | 第24页 |
·国际化经营初具成果 | 第24页 |
·贵阳铝镁院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4-28页 |
·业务领域狭窄,受市场影响较大 | 第25页 |
·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 第25-26页 |
·缺乏全过程的工程咨询服务能力 | 第26页 |
·国际化人才缺乏 | 第26-28页 |
4 贵阳铝镁院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28-38页 |
·国际环境分析 | 第28-30页 |
·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能转移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第28-29页 |
·拥有较强融资能力的工程公司将成为市场的新宠 | 第29-30页 |
·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使得工程咨询企业进入难度加大 | 第30页 |
·国内环境分析 | 第30-32页 |
·对外开放的红利进一步释放,为企业“走出去”平添新动力 | 第30-31页 |
·资源型企业“走出去”,客观上推动了工程设计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 第31-32页 |
·行业环境及“五力”分析 | 第32-38页 |
·行业发展态势 | 第32-33页 |
·行业结构分析 | 第33-38页 |
5 贵阳铝镁院国际化经营战略方案设计 | 第38-43页 |
·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 第38-39页 |
·指导思想 | 第38页 |
·基本思路 | 第38-39页 |
·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 第39-40页 |
·战略目标 | 第39页 |
·战略重点 | 第39-40页 |
·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 第40-43页 |
·多元化战略 | 第40-41页 |
·成本领先战略 | 第41页 |
·主要辅助战略 | 第41-43页 |
6 贵阳铝镁院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 第43-49页 |
·创新管理体制,持续打造成本领先优势 | 第43-44页 |
·设置适应国际项目运作的组织机构 | 第43页 |
·采取标准化、模块化的流程设计模式 | 第43页 |
·树立投资经济的设计理念 | 第43-44页 |
·立足主业,构建多元化的海外经营格局 | 第44-45页 |
·延伸产业链,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服务 | 第44页 |
·积极开发新领域业务,扩大服务承接能力 | 第44-45页 |
·以设计咨询带动工程总承包业务,推动多元化业务发展 | 第45页 |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构筑技术壁垒 | 第45-46页 |
·开展海外市场专利布局 | 第45页 |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 | 第45-46页 |
·与海外项目业主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产权战略 | 第46页 |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 第46-47页 |
·人才引进多元化 | 第46-47页 |
·人才培养国际化 | 第47页 |
·人才激励多样化 | 第47页 |
·实行本土化经营模式,融入不同地方的文化 | 第47-49页 |
·技术服务本土化 | 第47-48页 |
·人员使用本土化 | 第48页 |
·企业文化本土化 | 第48-49页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49-51页 |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后续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