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纸基包装材料概述 | 第9-10页 |
| ·提高纸张防油性能的方法及其原理 | 第10-12页 |
| ·纸张防油剂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含氟类防油剂 | 第12-13页 |
| ·非含氟类防油剂 | 第13-15页 |
| ·纸张防油性能的测试方法 | 第15-17页 |
| ·纸张涂布技术 | 第17-19页 |
| ·涂布方法 | 第18页 |
| ·影响涂层结构及性能的因素 | 第18-19页 |
| ·涂布型防油瓦楞纸板的生产工艺 | 第1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油脂沾染对瓦楞纸板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21-25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 ·试样的制备 | 第21页 |
| ·测试标准方法 | 第21-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 ·油脂沾染量对瓦楞纸板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22-24页 |
| ·油脂沾染时间对瓦楞纸板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24页 |
|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大豆分离蛋白和海藻酸钠涂布型防油纸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25-35页 |
| ·防油剂基质及防油纸基材的选择 | 第25页 |
| ·大豆分离蛋白和海藻酸钠的成膜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 ·大豆分离蛋白 | 第26页 |
| ·海藻酸钠 | 第26-27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7-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防油纸的制备 | 第28-29页 |
| ·防油剂粘度的测定 | 第29页 |
| ·纸张防油性能的测定 | 第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 ·防油剂基质的浓度对溶液粘度及纸张防油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 ·甘油的浓度对溶液粘度及纸张防油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涂布量对纸张防油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 ·干燥温度对纸张防油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复合防油剂涂布型防油纸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5-43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 ·防油纸的制备 | 第35-36页 |
| ·防油剂粘度的测定 | 第36页 |
| ·纸张防油性能的测定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 ·基质的配比对溶液粘度及纸张防油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基于正交试验确定防油剂各成分浓度 | 第37-40页 |
| ·涂布量对纸张防油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干燥温度对纸张防油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 ·环境温湿度对纸张防油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防油剂及其涂布型防油纸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43-57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 ·防油剂粒径分布情况的分析 | 第43页 |
| ·防油剂的红外结构表征 | 第43-44页 |
| ·防油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44页 |
| ·防油纸的结构表征 | 第44页 |
| ·防油纸涂层附着力的测定 | 第44页 |
| ·防油纸阻湿性能的测定 | 第44页 |
| ·防油纸机械性能的测定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 ·防油剂的微观粒径分析及防油机理初探 | 第45-46页 |
| ·防油剂的红外结构表征 | 第46-47页 |
| ·防油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47-50页 |
| ·防油纸的结构表征 | 第50-52页 |
| ·防油纸涂层附着力的研究 | 第52-54页 |
| ·防油纸阻湿性能的研究 | 第54页 |
| ·复合防油剂的涂布对纸张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 ·本章小节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57-58页 |
|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 ·创新点 | 第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