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前言 | 第10-11页 |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的依据 | 第10-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 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4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4-15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15-16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6页 |
| ·对比分析法 | 第16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6-35页 |
| ·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 第16-18页 |
| ·体育局系统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 第16-17页 |
| ·学校系统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 第17-18页 |
| ·运动员选材 | 第18-21页 |
| ·选材的对象,途径 | 第18-19页 |
| ·选材的方法及选材的主要依据 | 第19-21页 |
| ·教练员的配置及素质 | 第21-25页 |
| ·教练员的运动经历 | 第21-23页 |
| ·教练员的学历状况 | 第23-24页 |
| ·教练员对参与培训班的态度以及激励制度 | 第24-25页 |
| ·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 第25-27页 |
| ·田径后备人才的保障条件 | 第27-30页 |
| ·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资金来源和保障 | 第27-28页 |
| ·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保障 | 第28-29页 |
| ·运动员退役后保障 | 第29-30页 |
| ·田径后备人才竞赛体系分析 | 第30-32页 |
| ·竞赛的设置及数量 | 第30-31页 |
| ·田径竞赛的竞赛管理 | 第31-32页 |
| ·体育局系统与学校系统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综合比较 | 第32-35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35-37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建议 | 第36-37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附件 1 | 第39-42页 |
| 附件 2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