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概述 | 第13-15页 |
| ·三维编织技术 | 第14页 |
|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性能 | 第14-15页 |
| ·3D-Cf/SiC复合材料组成和结构 | 第15-17页 |
| ·SiC基体 | 第15-16页 |
| ·碳纤维 | 第16页 |
| ·界面 | 第16-17页 |
| ·3D-Cf/SiC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3D-Cf/SiC复合材料增韧机制 | 第17-18页 |
| ·3D-Cf/SiC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 第18-21页 |
| ·3D-Cf/SiC复合材料应用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选题依据 | 第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 ·原料 | 第24-26页 |
| ·三维碳纤维编织体 | 第24页 |
| ·PIP法制备 3D-Cf/SiC的先驱体材料 | 第24-25页 |
| ·RMI法制备 3D-Cf/SiC的先驱体材料 | 第25页 |
| ·其他实验用品 | 第25-26页 |
| ·3D-Cf/Si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 ·PIP法制备 3D-Cf/SiC复合材料 | 第26-27页 |
| ·RMI法制备 3D-Cf/SiC复合材料 | 第27页 |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 ·材料基本性能测试 | 第27-29页 |
| ·3D-Cf/SiC复合材料增重率测定 | 第27页 |
| ·3D-Cf/SiC复合材料密度和开气孔率的测定 | 第27-28页 |
| ·弯曲强度测试 | 第28-29页 |
| ·物相分析 | 第29页 |
| ·显微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PIP法制备 3D-Cf/Si C复合材料工艺研究 | 第30-48页 |
| ·PCS交联剂的确定 | 第30-35页 |
| ·PCS裂解过程 | 第30-31页 |
| ·PCS交联剂 | 第31-32页 |
| ·先驱体溶液配制中PCS与DVB的最佳配比 | 第32-35页 |
| ·PIP法制备 3D-Cf/SiC复合材料工艺 | 第35-40页 |
| ·浸渗、固化交联工艺 | 第35-37页 |
| ·裂解工艺 | 第37-40页 |
| ·PIP法制备 3D-Cf/SiC复合材料的成分与微观形貌 | 第40-41页 |
| ·PCS裂解产物物相分析 | 第40页 |
| ·3D-Cf/SiC复合材料微观形貌 | 第40-41页 |
| ·SiC微粉的加入对 3D-Cf/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41-47页 |
| ·SiC微粉的加入对 3D-Cf/SiC复合材料制备周期的影响 | 第42-43页 |
| ·SiC微粉的加入对 3D-Cf/SiC复合材料基本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 ·SiC微粉的加入对 3D-Cf/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RMI法制备 3D-Cf/SiC复合材料工艺研究 | 第48-66页 |
| ·RMI法制备 3D-Cf/SiC复合材料的设计思路 | 第48-49页 |
| ·RMI法制备 3D-Cf/SiC复合材料工艺 | 第49-60页 |
| ·酚醛树脂浸渗-固化-碳化工艺 | 第49-52页 |
| ·酚醛树脂浸渗-碳化周期数对 3D-Cf/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52-55页 |
| ·不同渗硅温度对 3D-Cf/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5-60页 |
| ·SiC微粉的加入对RMI法制备 3D-Cf/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 第60-63页 |
| ·SiC微粉的加入对 3D-Cf/SiC复合材料基本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 ·SiC微粉的加入对 3D-Cf/SiC复合材料断口形貌的影响 | 第62-63页 |
| ·PIP与RMI法制备 3D-Cf/SiC复合材料的比较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