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 第14-16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有机物污染现状 | 第15-16页 |
·土壤污染的危害 | 第16页 |
·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物理修复方法 | 第16页 |
·化学修复法 | 第16页 |
·生物修复法 | 第16-17页 |
·微生物修复 | 第16-17页 |
·植物修复 | 第17页 |
·动物修复技术 | 第17页 |
·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 | 第18页 |
·植物修复有机物污染 | 第18-19页 |
·转基因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植物修复发展前景 | 第20-21页 |
·转基因紫花苜蓿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构建转基因苜蓿的常用方法 | 第21-23页 |
·聚乙二醇(PEG) 介导的转化 | 第21页 |
·基因枪转化 | 第21页 |
·电激法 | 第21-22页 |
·显微注射法 | 第22页 |
·超声波介导的转化 | 第22页 |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 第22页 |
·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 第22-23页 |
·苜蓿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品种改良 | 第23页 |
·转抗寒及抗旱基因苜蓿 | 第23页 |
·转抗病虫害基因苜蓿 | 第23页 |
·转耐盐性基因苜蓿 | 第23-24页 |
·转抗除草剂基因苜蓿 | 第24页 |
·转修复土壤污染基因苜蓿 | 第2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7页 |
·阿尔冈金紫花苜蓿简介 | 第24-25页 |
·目的基因 GST 和 CYP2E1 简介 | 第25-26页 |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含有 GST 和 CYP2E1 双质粒农杆菌的转化 | 第27-44页 |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菌种及质粒 | 第27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27页 |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27-29页 |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主要培养基成分和配制方法 | 第29-30页 |
·酶及引物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8页 |
·CYP2E1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0-37页 |
·载体质粒的保存 | 第30-33页 |
·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0-31页 |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 第31页 |
·质粒 DNA 的小量提取(碱裂解法) | 第31-32页 |
·筛选阳性克隆 | 第32-33页 |
·引物设计与 PCR 验证 | 第32-33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3页 |
·冰箱冷冻保存 | 第33页 |
·克隆载体 pMD18-T- CYP2E1 的构建、转化及筛选 | 第33-35页 |
·目的片段的 PCR 扩增 | 第33-34页 |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33-34页 |
·目的片段的 PCR 扩增 | 第34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4页 |
·PCR 产物胶回收(利用胶回收试剂盒) | 第34页 |
·PCR 回收片段与 pMD18-T 载体的连接 | 第34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第34-35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34页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34-35页 |
·重组载体的鉴定 | 第35页 |
·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 | 第35页 |
·小量提取阳性克隆质粒 | 第35页 |
·阳性克隆的 PCR 鉴定 | 第35页 |
·阳性克隆的双酶切鉴定 | 第35页 |
·阳性克隆测序 | 第35页 |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 pBI121- CYP2E1 的构建 | 第35-37页 |
·表达质粒 pBI121 DNA 片段的获得 | 第35-36页 |
·质粒 pBI121 的双酶切 | 第35-36页 |
·目的片段胶回收 | 第36页 |
·CYP2E1 基因片段的获得 | 第36页 |
·克隆载体 pMD18-T- CYP2E1 的双酶切 | 第36页 |
·目的片段胶回收 | 第36页 |
·表达载体 pBI121- CYP2E1 的构建 | 第36-37页 |
·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36页 |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DH5α | 第36-37页 |
·重组质粒 pBI121- CYP2E1 的提取鉴定 | 第37页 |
·含有 GST 和 CYP2E1 双质粒农杆菌的转化 | 第37-38页 |
·含有 GST 质粒农杆菌 LBA4404 感受态的制备 | 第37页 |
·冻融法将 pBI121-CYP2E1 转化入含 GST 的农杆菌 LBA4404 感受态 | 第37页 |
·农杆菌转化子的鉴定与保存 | 第37-38页 |
·农杆菌转化子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37-38页 |
·PCR 鉴定 | 第38页 |
·农杆菌转化子的保存 | 第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44页 |
·CYP2E1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40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38页 |
·PCR 扩增 | 第38页 |
·PCR 产物与 T 载体连接,蓝白斑筛选 | 第38-39页 |
·重组质 pMD18-T-CYP2E1 的鉴定 | 第39页 |
·质粒 DNA 测序鉴定 | 第39页 |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 pBI121-CYP2E1 的构建及鉴定 | 第39-40页 |
·含有 GST 和 CYP2E1 双质粒农杆菌的 PCR 鉴定 | 第40-41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 GST 和 CYP2E1 基因转化紫花苜蓿 | 第44-57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7页 |
·菌种及外植体材料 | 第44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44页 |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44-47页 |
·试剂 | 第44-45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5-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47页 |
·乙醇浸泡时间对种子萌发率和污染率影响 | 第47页 |
·不同灭菌剂水平对种子萌发率和污染率影响 | 第47页 |
·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47-48页 |
·外植体对 Kan 的耐受力试验 | 第48页 |
·外植体对 Amp 的敏感性试验 | 第48页 |
·不同外植体对胚型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8页 |
·不同激素对愈伤组织不同阶段分化的影响 | 第48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8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生芽 | 第48页 |
·根的诱导 | 第48页 |
·农杆菌浸染外植体 | 第48-49页 |
·共培养 | 第49页 |
·紫花苜蓿愈伤组织的脱菌筛选培养 | 第49页 |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第49页 |
·无根苗的生根诱导 | 第49页 |
·转化植株的移植栽培 | 第49页 |
·实验结果 | 第49-56页 |
·无菌苗的培养 | 第49-51页 |
·乙醇浸泡时间对对种子萌发率和染菌效果影响 | 第50页 |
·不同灭菌剂水平对种子萌发率和染菌效果影响 | 第50-51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51-55页 |
·Kan 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1-52页 |
·Amp 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外植体对胚型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激素对愈伤组织不同阶段分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4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生芽 | 第54-55页 |
·根的诱导 | 第55页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55-56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及功能鉴定 | 第57-70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57页 |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57-58页 |
·引物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2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58-61页 |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58-60页 |
·转基因紫花苜蓿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58-59页 |
·PCR 检测 | 第59-60页 |
·转基因植株的 RT-PCR 检测 | 第60-61页 |
·转基因紫花苜蓿总 RNA 的提取 | 第60页 |
·RT-PCR 检测 | 第60-61页 |
·植物的生长与耐受实验 | 第61-62页 |
·野生型和转基因紫花苜蓿对重金属的耐受实验 | 第61页 |
·野生型和转基因紫花苜蓿对有机物的耐受实验 | 第61页 |
·野生型和转基因紫花苜蓿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耐受实验 | 第61-62页 |
·实验结果 | 第62-68页 |
·转基因紫花苜蓿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62页 |
·PCR 检测转基因紫花苜蓿 | 第62-64页 |
·转基因紫花苜蓿总 RNA 的提取 | 第64页 |
·转基因紫花苜蓿的 RT-PCR 检测 | 第64-66页 |
·植物的生长与耐受实验 | 第66-68页 |
·野生型和转基因紫花苜蓿对重金属的耐受实验 | 第66页 |
·野生型和转基因紫花苜蓿对有机物的耐受实验 | 第66-67页 |
·野生型和转基因紫花苜蓿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耐受实验 | 第67-6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68-70页 |
全文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