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1 绪论 | 第15-30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现状概述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24页 |
| ·华南陆块的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 | 第17-18页 |
| ·华南新元古代大地构造背景及其动力学机制 | 第18-20页 |
| ·华南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性质及其早期沉积演化 | 第20-22页 |
| ·关于Rodinia超大陆的重建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第24-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研究方案 | 第26-27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27-28页 |
|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8-30页 |
|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28-29页 |
| ·创新点 | 第29-30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0-37页 |
| ·华南前寒武纪地质概况 | 第30-32页 |
| ·扬子北缘前寒武纪地质概况 | 第32-37页 |
| ·扬子北缘构造格局 | 第32-33页 |
| ·扬子北缘前寒武纪基底概况 | 第33-34页 |
| ·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岩浆岩 | 第34-37页 |
| 3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中期地层格架 | 第37-84页 |
| ·引言 | 第37-38页 |
| ·相关地层描述及进展 | 第38-43页 |
| ·铁船山组 | 第38-39页 |
| ·莲沱组 | 第39-40页 |
| ·武当山群 | 第40-42页 |
| ·随县群 | 第42-43页 |
| ·关键地层的锆石U-Pb定年 | 第43-60页 |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 ·西乡群大石沟组和三郎铺组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 | 第44-54页 |
| ·花山群玄武岩SHRIMP锆石U-Pb定年 | 第54-60页 |
| ·神农架地区“马槽园砾岩”沉积属性再认识及其时代归属新证据 | 第60-78页 |
| ·引言 | 第60页 |
| ·地质背景 | 第60-62页 |
| ·沉积相归属新证据 | 第62-66页 |
| ·马槽园群同位素年代研究 | 第66-71页 |
| ·讨论 | 第71-78页 |
| ·扬子北缘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78-83页 |
| ·820-800Ma时期 | 第78-79页 |
| ·800-725Ma时期 | 第79-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4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 第84-96页 |
| ·成因相 | 第84-87页 |
| ·喷发(岩)相 | 第84-85页 |
| ·溢流(岩)相 | 第85页 |
| ·沉火山岩相 | 第85-86页 |
| ·水下喷发(岩)相 | 第86-87页 |
| ·环境相 | 第87-90页 |
| ·洪积相 | 第87-88页 |
| ·河流相 | 第88-89页 |
| ·滨岸相 | 第89页 |
| ·浅海陆棚相 | 第89-90页 |
|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中期岩相古地理 | 第90-95页 |
|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板溪早期岩相古地理 | 第90-92页 |
|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板溪晚期岩相古地理 | 第92-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5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中期岩浆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 | 第96-118页 |
| ·引言 | 第96-97页 |
| ·扬子北缘~820 Ma大陆溢流玄武岩的识别—来自花山群玄武岩的证据 | 第97-112页 |
| ·引言 | 第97-98页 |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98-99页 |
|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99-101页 |
| ·锆石Hf同位素 | 第101页 |
| ·岩石成因 | 第101-112页 |
| ·华南新元古代幕式岩浆活动及其盆内响应 | 第112-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 6 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与Rodinia解体的关系 | 第118-125页 |
| ·Rodinia超大陆研究现状 | 第118-120页 |
| ·华南在Rodinia超大陆重建中的位置 | 第120-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 结论 | 第125-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52页 |
| 附录:图版说明及图版 | 第152-155页 |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5-157页 |
| 个人简历 | 第155页 |
| 研究成果 | 第155页 |
|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