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玉米亚硫酸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6页
 1 SO_2的研究进展第9-13页
   ·SO_2的性质第9页
   ·SO_2对植物的影响第9-11页
   ·SO研究状况第11-12页
   ·有关SO_2污染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概况第12-13页
 2 植物硫营养吸收运转和同化代谢第13-14页
   ·硫酸盐的吸收运转和同化代谢第13页
   ·硫酸盐的吸收和转运第13页
   ·硫酸盐的活化第13-14页
   ·硫酸盐的还原第14页
   ·半胱氨酸(Cys)的合成第14页
 3 亚硫酸盐还原酶研究进展第14-20页
   ·简介第14-15页
   ·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第15-16页
   ·分子结构与功能第16-18页
   ·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8-19页
   ·应用第19-20页
 4 其他相关酶类的研究概况第20-21页
   ·ATP硫酸化酶(ATPS)第20页
   ·APR(APS还原酶)第20-21页
 5 植物的转基因第21-25页
   ·生物学方法第21-23页
   ·物理法第23-24页
   ·拟南芥的花序浸染法第24-25页
 6 引言第25-26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页
   ·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玉米亚硫酸还原酶(ZMSR)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第26-37页
 1 材料第26-27页
   ·常规菌种第26页
   ·植物材料培养第26页
   ·各种酶及试剂第26页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第26-27页
 2 方法第27-31页
   ·RNA的提取第27页
   ·RNA提取后的纯化(以总RNA为50μl为例)第27-28页
   ·RNA纯化后电泳检测和浓度测定第28页
   ·反转录合成第一条链cDNA第28页
   ·巢式RT-PCR第28-29页
   ·电泳检测第29页
   ·割胶回收目的基因片段第29-30页
   ·目的基因片段的测序及序列分析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35页
   ·目的基因克隆第31-33页
   ·序列分析第33-35页
 4 小结与讨论第35-37页
   ·小结第35页
   ·讨论第35-37页
第三章 ZMSR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第37-43页
 1 材料第37页
   ·实验材料第37页
   ·试剂和酶第37页
 2 方法第37-39页
   ·材料的处理第37-38页
   ·RNA的提取及纯化第38页
   ·RNA纯化第38-39页
 3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基因的表达第39-40页
   ·SYBR Ⅰ的作用原理第39页
   ·荧光real-time PCR所用引物第39页
   ·荧光real-time PCR体系第39-40页
   ·荧光real-time PCR程序第40页
   ·数据分析第40页
 4 结果与分析第40-42页
   ·ZmSR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谱第40-41页
   ·ZmSR在玉米不同部位的表达第41-42页
 5 小结与讨论第42-43页
   ·小结第42页
   ·讨论第42-43页
第四章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蛋白诱导表达第43-57页
 1 材料第43-46页
   ·常规菌种第43页
   ·载体第43页
   ·试剂第43页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第43-46页
 2 方法第46-53页
   ·制备目的基因第46-47页
   ·回收和纯化目的基因第47-48页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目的基因及回收第48页
   ·制备载体pET30a第48-49页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9-52页
   ·蛋白诱导表达第52-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pET30-SR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第53-55页
   ·SR蛋白的诱导第55-56页
 4 小结与讨论第56-57页
   ·小结第56页
   ·讨论第56-57页
第五章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7-66页
 1 材料第57页
   ·载体第57页
   ·试剂第57页
 2 方法第57-61页
   ·P27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7-60页
   ·EG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0-6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1-65页
   ·P27-SR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1-64页
   ·EG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4-65页
 4. 小结与讨论第65-66页
第六章 ZMSR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获得及SO_2胁迫鉴定第66-73页
 1 材料第66页
   ·材料第66页
   ·试剂第66页
 2 方法第66-69页
   ·拟南芥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第66页
   ·转基因株系的获得及分子检测第66-67页
   ·atsir T-DNA插入突变的鉴定第67-69页
 3. 结果分析第69-72页
   ·atsr T-DNA插入突变纯合体的鉴定第69-71页
   ·转基因株系的获得第71-72页
 4. 小结与讨论第72-73页
   ·小结第72页
   ·讨论第72-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1页
英文摘要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CF-4和NOD2在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一篇:玉米中对SO2胁迫响应的ZmpsbA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