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基于小尺度街区模式的城市中心高校老校区转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研究背景第10-13页
     ·我国高校老校区面临转型第10-11页
     ·高校校园的开放性要求第11页
     ·我国高校老校区“大院”模式现状与开放性要求的矛盾第11-13页
   ·研究目的、意义与重点第13-14页
     ·研究目的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页
     ·研究重点第13-14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5页
     ·城市中心高校老校区第14页
     ·街区第14页
     ·街区尺度第14-15页
     ·小尺度街区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文献研究与思考第15页
     ·实地调研与推理演绎第15-16页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6-17页
第2章 高校老校区的转型现状第17-35页
   ·高校校园发展概述第17-21页
     ·国外高校校园发展概述第17-19页
     ·国内高校校园发展概述第19-21页
   ·高校老校区转型驱动力第21-26页
     ·外部驱动力第21-24页
     ·内部驱动力第24-26页
   ·我国高校老校区转型的一般模式第26-29页
     ·不变更学校产权的转型模式第26-28页
     ·变更学校产权的转型模式第28-29页
   ·我国高校老校区转型中的问题第29-31页
     ·与城市用地及功能的衔接不足第29-30页
     ·对城市道路交通产生负面影响第30-31页
     ·缺乏与城市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第31页
     ·国家教育体制与校园管理制度制约了老校区的进一步转型第31页
   ·我国高校老校区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尺度街区模式第31-33页
     ·开放式校园是高校老校区转型的趋势第31-32页
     ·开放式校园的开发模式第32-33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是老校区开放式转型的有效途径第33页
   ·小结第33-35页
第3章 小尺度街区模式与高校老校区转型的契合第35-46页
   ·小尺度街区相关理论与实践第35-38页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第35-36页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第36-38页
   ·小尺度街区的建设第38-40页
     ·小尺度街区的优点第38-39页
     ·小尺度街区开发策略第39-40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应用于老校区转型的契合点与可行性第40-43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应用于老校区转型的契合点第40-41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应用于老校区转型的可行性第41-43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下的高校老校区转型基本原则第43-45页
     ·整体协调原则第43-44页
     ·循序渐进原则第44页
     ·多样性原则第44-45页
   ·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小尺度街区模式下的老校区转型方法第46-70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用地布局第46-54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校园用地分类第46-47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用地布局策略第47-48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功能布局结构第48-49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用地布局模式构建第49-54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道路交通第54-60页
     ·老校区校园道路交通现状第54-55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道路交通体系构建第55-59页
     ·校园道路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协调第59-60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公共空间第60-67页
     ·老校区校园公共空间现状第60-61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理念第61-62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公共空间营造第62-67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校园管理第67-68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的校园管理问题第67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老校区管理策略第67-68页
   ·小结第68-70页
第5章 南京高校老校区实例应用构想第70-86页
   ·校园现状分析第70-78页
     ·三校区转型现状第70-72页
     ·校园周边用地情况第72页
     ·校园用地布局第72-75页
     ·校园道路交通第75-76页
     ·校园公共空间第76-77页
     ·校园管理第77-78页
     ·现状问题总结第78页
   ·小尺度街区模式在校园中的应用构想第78-85页
     ·转型总体目标与基本措施第78-79页
     ·校园用地布局调整第79-81页
     ·校园道路交通调整第81-83页
     ·校园公共空间调整第83-85页
     ·校园管理方式调整第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6章 结论第86-88页
   ·创新点第86页
   ·主要结论第86-87页
   ·不足与后续研究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以贵阳市大冲村建设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