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渣纤维素高效降解菌群的构建与效果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木薯渣产生及利用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我国木薯渣产生的数量及分布 | 第9-10页 |
·木薯渣的处理处置方法 | 第10页 |
·木薯渣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10页 |
·纤维素降解菌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纤维素和纤维素酶的降解机理 | 第10-13页 |
·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 第13页 |
·纤维素降解菌群的构建研究 | 第13-14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4-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单菌降解木薯渣纤维素效果研究 | 第17-28页 |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供试菌株 | 第17页 |
·木薯渣 | 第17-18页 |
·培养基 | 第18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18-19页 |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单菌固态发酵方法 | 第19页 |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第19-21页 |
·失重率的测定 | 第21页 |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活菌数的测定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单株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能力的比较 | 第22-23页 |
·单株菌对木薯渣的降解能力的比较 | 第23-25页 |
·单菌固态发酵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混合菌降解木薯渣纤维素效果研究 | 第28-35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木薯渣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8-30页 |
·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混合菌固态发酵方法 | 第29页 |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第29页 |
·失重率的测定 | 第29页 |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活菌数的测定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混合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比较 | 第30页 |
·混合菌对木薯渣的降解能力 | 第30-32页 |
·混合菌固态发酵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木薯渣纤维素高效降解菌群效果评价研究 | 第35-45页 |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液体发酵培养基 | 第35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5-37页 |
·木薯渣 | 第35-36页 |
·混合菌群室外堆肥效果评价 | 第36页 |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第36页 |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活菌数的测定 | 第36页 |
·腐殖酸的测定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堆肥过程中基本性质的变化情况 | 第37-39页 |
·堆肥过程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 | 第39页 |
·堆肥过程木薯渣降解情况 | 第39-40页 |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40-41页 |
·堆肥过程中腐殖酸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堆肥过程中堆体其他性状变化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展望 | 第46-47页 |
项目资助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