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含氮废水的概述 | 第14-17页 |
·含氮废水的来源 | 第14-15页 |
·含氮废水的危害 | 第15-16页 |
·含氮废水的污染现状 | 第16-17页 |
·葡萄糖、甲醇、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简介 | 第17-22页 |
·葡萄糖 | 第17-19页 |
·甲醇 | 第19-21页 |
·邻苯二甲酸氢钾 | 第21-22页 |
·含氮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22-29页 |
·物理法 | 第22-24页 |
·化学法 | 第24-26页 |
·生物法 | 第26-29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1页 |
·研究的流程设计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外加电子提高反硝化速率 | 第33-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反硝化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 第34页 |
·模拟含 NO_3~--N 废水的配置 | 第34-35页 |
·反硝化菌的驯化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分析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有机碳源对硝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36-38页 |
·基于不同有机碳源的硝酸盐去除动力学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碳源对于硝化反硝化动力学的影响 | 第41-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硝化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 第42页 |
·模拟含 NH+4–N 废水的配置 | 第42页 |
·硝化菌的驯化 | 第42-44页 |
·反硝化菌的驯化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葡萄糖作为碳源时碳源加入方式对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 第44-46页 |
·甲醇作为碳源时碳源加入方式对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邻苯二甲酸氢钾作为碳源时碳源加入方式对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折流式内循环生物膜反应器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 | 第49-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折流式内循环生物膜反应器(ICBBR) | 第49-50页 |
·实验试剂以及与仪器 | 第50页 |
·模拟含 NH_4~--N 废水的配置 | 第50页 |
·氨氮降解菌的驯化 | 第50-51页 |
·生物膜载体的形成及驯化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分析方法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含氮废水的降解情况 | 第52-53页 |
·以甲醇为碳源时含氮废水的降解情况 | 第53-55页 |
·以邻苯二甲酸氢钾为碳源时含氮废水的降解情况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不同有机碳源影响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59-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反硝化实验装置 | 第59页 |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 | 第59页 |
·模拟含 NO_3~--N 废水的配置 | 第59页 |
·不同有机碳源影响下微生物群落的培养 | 第59-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分子生物学监测分析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葡萄糖作为碳源时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 第61-63页 |
·甲醇作为碳源时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 第63-65页 |
·邻苯二甲酸氢钾作为碳源时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建议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