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CONTENTS | 第13-1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2页 |
·概述 | 第19页 |
·我国民用飞机老龄化及腐蚀损伤情况 | 第19-21页 |
·腐蚀损伤结构件的修复工艺 | 第21-24页 |
·滚压表面强化技术 | 第22-23页 |
·孔挤压表面强化技术 | 第23页 |
·喷丸表面强化技术 | 第23-24页 |
·喷丸强化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喷丸强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喷丸强化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喷丸强化有限元数值模拟关键技术研究 | 第32-54页 |
·引言 | 第32页 |
·喷丸强化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求解算法 | 第32-35页 |
·静态隐式有限元算法 | 第32-34页 |
·动力学显式有限元算法 | 第34-35页 |
·喷丸强化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5-46页 |
·几何模型 | 第35-38页 |
·材料模型 | 第38-40页 |
·接触条件与摩擦模型 | 第40-42页 |
·边界条件与载荷工况 | 第42-43页 |
·网格划分 | 第43-46页 |
·喷丸强化有限元数值模拟关键技术 | 第46-51页 |
·历史信息的自动传递 | 第46-48页 |
·随机弹丸模型的快速建模方法 | 第48-49页 |
·稳态残余应力的求解 | 第49页 |
·接触时间的计算 | 第49-51页 |
·表面覆盖率的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弹坑直径的计算 | 第51页 |
·表面覆盖率的计算 | 第51-52页 |
·本章小节 | 第52-54页 |
第三章 腐蚀损伤结构件几何特征分类及残余应力场分布 | 第54-70页 |
·引言 | 第54页 |
·结构件的腐蚀损伤类型 | 第54-56页 |
·结构件的腐蚀损伤机制 | 第54-55页 |
·结构件的腐蚀损伤类型 | 第55页 |
·结构件腐蚀损伤区域的几何形貌 | 第55-56页 |
·腐蚀损伤结构件打磨区域几何特征的分类 | 第56-59页 |
·喷丸强化工艺可控参数的选取 | 第59-60页 |
·不同几何特征条件下的残余应力场分布规律 | 第60-68页 |
·不同表面形状对残余应力场分布的影响 | 第60-65页 |
·不同圆角半径对残余应力场分布的影响 | 第65-67页 |
·不同几何特征残余应力集中情况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腐蚀损伤结构件喷丸强化机理研究 | 第70-110页 |
·引言 | 第70页 |
·不同喷丸强化方法条件下的残余应力场分布规律 | 第70-74页 |
·应力坐标转换 | 第71-72页 |
·两种不同喷丸强化方法的残余应力场分布的比较 | 第72-74页 |
·不同喷丸强化工艺参数条件下的残余应力场分布规律 | 第74-91页 |
·喷丸强度对残余应力场分布的影响 | 第74-87页 |
·表面覆盖率对残余应力场分布的影响 | 第87-91页 |
·不同喷丸强化工艺参数条件下的表面形貌特征 | 第91-96页 |
·表面粗糙度特征值的预测模型 | 第92-94页 |
·不同喷丸强化工艺参数对表面形貌特征的影响 | 第94-96页 |
·腐蚀损伤结构件的喷丸强化机理研究 | 第96-108页 |
·残余应力场对喷丸强化效果的影响 | 第96-103页 |
·材料组织结构变化对喷丸强化效果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表面形貌特征变化对喷丸强化效果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节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腐蚀损伤结构件喷丸强化及疲劳试验研究 | 第110-140页 |
·引言 | 第110页 |
·喷丸强化试验研究与分析 | 第110-124页 |
·试验条件 | 第110-111页 |
·喷丸强度试验研究与分析 | 第111-116页 |
·表面覆盖率试验研究与分析 | 第116-124页 |
·表面粗糙度特征值测量与分析 | 第124-127页 |
·测量条件 | 第124页 |
·喷射压力与喷射速度之间的转换 | 第124-125页 |
·结果分析 | 第125-127页 |
·表面残余应力测量与分析 | 第127-130页 |
·测量条件 | 第127页 |
·复杂表面残余应力校正方法 | 第127页 |
·结果分析 | 第127-130页 |
·拉-拉循环交变载荷条件下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 | 第130-138页 |
·试验条件 | 第130-131页 |
·疲劳寿命结果分析 | 第131-134页 |
·疲劳断口分析 | 第134-138页 |
·本章小节 | 第138-14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5页 |
结论 | 第140-143页 |
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6页 |
附录-1 | 第156-157页 |
附录-2 | 第157-158页 |
附录-3 | 第158-159页 |
附录-4 | 第159-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附件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