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课题选题的背景——课题的缘起 | 第15-19页 |
·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 | 第15-16页 |
·场地意义的失落 | 第16页 |
·新时代的需求 | 第16-17页 |
·对场所精神的片面性理解 | 第17-1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概述 | 第18-19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9-2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课题研究的目标 | 第21-22页 |
·论文框架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场所精神概论 | 第23-28页 |
·现象学背景 | 第23页 |
·场所观念的内涵—从场地到场所 | 第23-24页 |
·场所的特征—场所精神 | 第24-27页 |
·场所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 第24-25页 |
·场所精神的产生 | 第25页 |
·场所精神体验机制的分析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中山市岐江公园景观规划中体现场所精神的设计形式 | 第28-45页 |
·背景介绍——岐江公园历史简介 | 第28-30页 |
·岐江公园场地现状及景观格局分析 | 第30-32页 |
·岐江公园规划设计目标 | 第32页 |
·岐江公园设计形式语言分析 | 第32-34页 |
·岐江公园设计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 第34-40页 |
·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 第34-37页 |
·改变:加减法的设计 | 第37-38页 |
·再现:对场所的全新设计 | 第38-40页 |
·景观空间与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40-42页 |
·广场空间与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40页 |
·游憩空间与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40-41页 |
·文化活动空间、标志性空间与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41-42页 |
·景观元素与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42-44页 |
·水体与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42-43页 |
·植物与场所精神的表达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场所精神在中山岐江公园建立的影响要素 | 第45-56页 |
·场地的自然生态层面—对公园自然条件的尊重 | 第45-49页 |
·对地形的尊重 | 第46-47页 |
·对气候的尊重 | 第47页 |
·对植被的尊重 | 第47-49页 |
·场地的历史文化层面-对公园历史的尊重 | 第49-53页 |
·空间的延续 | 第50-51页 |
·时间的延续 | 第51-53页 |
·隐喻设计在岐江公园中的运用 | 第53-55页 |
·对隐喻主义本质的认识 | 第53页 |
·对隐喻和意义的探索 | 第53-54页 |
·场所精神中隐喻表达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生态设计在岐江公园场所精神中的运用 | 第56-62页 |
·原理一地方性 | 第56-57页 |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 第56-57页 |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 第57页 |
·使用当地材料 | 第57页 |
·原理二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 第57-59页 |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 第57-58页 |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应用手法 | 第58-59页 |
·原理三让自然做功的体现 | 第59-60页 |
·边缘效应 | 第59页 |
·生物多样性 | 第59-60页 |
·显露自然 | 第60-62页 |
第六章 五感设计在岐江公园场所精神中的运用 | 第62-78页 |
·五感设计理念的概念 | 第62页 |
·五感设计的起源以及发展现状 | 第62-64页 |
·五感设计的整体性 | 第64-65页 |
·相互补偿 | 第64页 |
·相互削弱 | 第64-65页 |
·场所精神与五感要素分析及应用 | 第65-78页 |
·视觉要素分析及应用 | 第66-67页 |
·听觉要素分析及应用 | 第67-71页 |
·触觉要素分析及应用 | 第71-75页 |
·嗅觉要素分析及应用 | 第75-76页 |
·味觉要素分析及应用 | 第76-78页 |
第七章 关于岐江公园使用后调查研究及启示 | 第78-82页 |
·岐江公园整体景观调查分析 | 第78页 |
·岐江公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78-79页 |
·岐江公园带来的启示 | 第79-81页 |
·我国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79-80页 |
·解决的具体措施 | 第80-81页 |
·城市景观体现场所精神的几点建议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