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1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页 |
四、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 第12-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实施方案 | 第12-13页 |
(三)可行性研究 | 第13页 |
五、课题的创新性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一)课题的创新性 | 第13页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1章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相关理论 | 第14-24页 |
·发展权理论 | 第14-16页 |
·发展权产生的背景 | 第14-15页 |
·发展权与人权的关系 | 第15-16页 |
·民族发展权理论 | 第16-18页 |
·历史背景 | 第16-17页 |
·民族发展权内涵 | 第17-18页 |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理论构建 | 第18-24页 |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内涵 | 第18-19页 |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核心 | 第19-20页 |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价值取向 | 第20页 |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性质定位 | 第20-21页 |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法律权利属性 | 第21-22页 |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法律渊源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意义 | 第24-26页 |
·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现实意义 | 第24-25页 |
·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发展权的法律意义 | 第25-26页 |
第3章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发展权保护现状 | 第26-33页 |
·恩施州生态环境发展权保护调查 | 第26-31页 |
·恩施州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 第26页 |
·恩施州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 第26-27页 |
·恩施州生态保护开展情况 | 第27-31页 |
·恩施州生态环境发展权保护呈现的特点 | 第31-33页 |
·地域性 | 第31页 |
·综合性 | 第31-32页 |
·集体性 | 第32页 |
·规模性 | 第32-33页 |
第4章 恩施州生态环境发展权保护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 | 第33-44页 |
·恩施州生态环境发展权保护模式 | 第33-40页 |
·政府保障 | 第33-38页 |
·民众参与 | 第38页 |
·企业合作 | 第38-39页 |
·生态教育 | 第39页 |
·学术指导 | 第39-40页 |
·恩施州生态环境发展权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 第40-44页 |
·保护生态资源是前提 | 第41页 |
·权利主体参与是源泉 | 第41-42页 |
·静态保护与活态发展是途径 | 第42-43页 |
·特色生态产业链是支柱 | 第43页 |
·系统保护机制是保障 | 第43-44页 |
第5章 恩施州生态环境发展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 第44-54页 |
·恩施州生态环境发展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行政监管不到位 | 第44页 |
·部分群众环保意识淡薄 | 第44-45页 |
·保护经费不足 | 第45-47页 |
·法制保护不完善 | 第47-48页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 | 第48页 |
·恩施州生态环境发展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 第48-54页 |
·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 第48-49页 |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 第49-50页 |
·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 | 第50页 |
·完善法制 | 第50-51页 |
·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51-54页 |
余论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