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4-25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三、 学术界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四、 主要内容与构架 | 第20-21页 |
五、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1-25页 |
第一部分 “自强不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的文化渊源 | 第25-40页 |
一、 “自强不息”一词的出现及古人对“自强不息”的阐释 | 第25-32页 |
(一) 唐代及以前对“自强不息”的阐释 | 第25-26页 |
(二) 宋代对“自强不息”的发展 | 第26-27页 |
(三) 明清对“自强不息”的演绎 | 第27-28页 |
(四) 近代以来“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发展 | 第28-32页 |
二、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科学内涵 | 第32-40页 |
(一) 勤奋耐劳、知难而进 | 第32-34页 |
(二) 独立不惧、忧国忧民 | 第34-35页 |
(三) 勉力而为、锲而不舍 | 第35-36页 |
(四) 顺应自然、生生不息 | 第36-40页 |
第二部分 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想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发展 | 第40-50页 |
一、 对“生生不息”、“锲而不舍”精神的继承发展 | 第40-43页 |
(一)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思想对“生生不息”精神 | 第40-42页 |
(二) “对外开放”思想对“生生不息”精神 | 第42页 |
(三) “深化改革”思想对“锲而不舍”精神 | 第42-43页 |
(四)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锲而不舍”精神 | 第43页 |
二、 对“勉力而为”、“顺应自然”精神的继承发展 | 第43-46页 |
(一) “力所能及”思想对“勉力而为”精神 | 第43-44页 |
(二) “自力更生”思想对“勉力而为”精神 | 第44页 |
(三) “实事求是”思想对“顺应自然”精神 | 第44-45页 |
(四) “生态文明”思想对“顺应自然”精神 | 第45-46页 |
三、 对“独立不惧”、“乐观有为”精神的继承发展 | 第46-50页 |
(一) 以我为主思想对“独立不惧”精神 | 第46-47页 |
(二) 有理有据有力斗争的思想对“独立不惧”精神 | 第47页 |
(三) 独立信念对“乐观有为”精神 | 第47-50页 |
第三部分 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走中国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 第50-70页 |
一、 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思想 | 第50-53页 |
(一) 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 | 第50-52页 |
(二) 坚持“改革开放”思想 | 第52-53页 |
二、 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53-57页 |
(一) 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 | 第53-55页 |
(二)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55-57页 |
三、 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自力更生”和“统一战线”思想 | 第57-62页 |
(一) 坚持和发展“自力更生”思想 | 第57-60页 |
(二) 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思想 | 第60-62页 |
四、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文化自信” | 第62-65页 |
(一)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第62-64页 |
(二) 坚持“文化自信” | 第64-65页 |
五、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第65-70页 |
(一) 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现实意义 | 第65-67页 |
(二)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方针举措 | 第67-70页 |
结束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