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1 导论 | 第12-20页 |
| ·选题意义和价值 | 第12-13页 |
| ·研究范围与对象 | 第13-15页 |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14页 |
| ·论文框架和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 ·城市功能 | 第15页 |
| ·都市圈发展 | 第15-16页 |
| ·特大城市功能疏解 | 第16-17页 |
| ·中小城市功能提升 | 第17-18页 |
| ·首都圈发展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2 中小城市在首都圈的地位与作用 | 第20-24页 |
| ·中小城市在首都圈的地位 | 第20-21页 |
| ·中小城市在首都圈的作用 | 第21-24页 |
| ·有利于缓解核心城市过度膨胀造成的压力 | 第21页 |
| ·有利于首都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 第21-22页 |
| ·有利于促进首都圈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22页 |
| ·有利于促进首都圈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 | 第22页 |
| ·首都圈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第22-24页 |
| 3 首都圈中小城市功能现状、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 第24-40页 |
| ·中小城市功能现状 | 第24-29页 |
| ·人口集聚功能有所降低 | 第24-25页 |
| ·产业功能降低 | 第25-26页 |
| ·吸纳就业功能不足 | 第26-27页 |
| ·公共服务功能落后 | 第27-29页 |
| ·中小城市功能存在问题 | 第29-32页 |
| ·人口集聚功能较低 | 第29-30页 |
| ·产业发展功能落后 | 第30-31页 |
| ·吸纳就业功能不足 | 第31页 |
| ·公共服务功能较差 | 第31-32页 |
| ·首都圈中小城市功能落后的原因 | 第32-36页 |
| ·首都圈计划经济色彩浓厚 | 第32-33页 |
| ·行政区经济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中小城市人口素质和科技条件的制约 | 第35-36页 |
| ·提升中小城市城市功能面临的挑战 | 第36-40页 |
| ·中小城市户籍制度成为制约人口集聚功能的瓶颈 | 第36-37页 |
|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37页 |
| ·产业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定位不明确 | 第37页 |
| ·中小城市劳动就业形势严峻,吸纳就业功能较弱 | 第37-40页 |
| 4 首都圈中小城市功能的测度 | 第40-46页 |
| ·指标体系 | 第40页 |
| ·评价方法和权重的确定 | 第40-42页 |
| ·评价方法 | 第40页 |
| ·各指标得分的计算 | 第40-41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2页 |
| ·2006~2012 年首都圈中小城市功能总体排序和变化 | 第42-46页 |
| 5 首都圈中小城市功能的分类 | 第46-52页 |
| ·2006 年首都圈中小城市功能分类 | 第46-49页 |
| ·2012 年首都圈中小城市功能分类 | 第49-51页 |
| ·2006 和 2012 年中小城市功能聚类结果比较 | 第51-52页 |
| 6 中小城市功能及提升幅度与中心城市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6页 |
| ·中小城市功能与中心城市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54页 |
| ·中小城市功能的提升幅度与中心城市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6页 |
| 7 提升首都圈中小城市功能的对策 | 第56-60页 |
| ·扩大首都圈县级市的面积 | 第56页 |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提高中小城市人口集聚功能 | 第56页 |
| ·推动中小城市的产业专业化、集群化发展 | 第56-57页 |
| ·强化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 | 第57页 |
| ·创新中小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完善投融资机制 | 第57-58页 |
| ·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要良性互动 | 第58页 |
| ·分类提升,区别对待 | 第58-60页 |
| 8 主要结论与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60-62页 |
|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录 A | 第66-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