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一) 国外相关研究第12-13页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3-15页
  (三) 研究动态评述第15页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5-16页
  (一) 研究目标第15-16页
  (二) 研究内容第16页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第16-19页
  (一) 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二) 基本思路第17-19页
第二章 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理论分析第19-25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9-23页
  (一) 我国农民工含义的诠释及分类第19-21页
  (二)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第21页
  (三) 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概念界定第21-23页
 二、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理论基础第23-25页
  (一) 宅基地产权理论第23页
  (二)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第23-24页
  (三) 农户决策理论第24-25页
第三章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宅基地退出的现状与问题第25-35页
 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宅基地退出的现状第25-30页
  (一) 我国农村宅基地现状第25页
  (二) 农民工宅基地退出的基本情况第25-27页
  (三) 我国宅基地退出的主要政策第27-30页
 二、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面临的问题第30-35页
  (一) 宅基地退出和赔偿标准缺失第30-31页
  (二) 城市低承载力弱化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动力第31-34页
  (三) 农村宅基地退出与城镇住房保障衔接和转化机制缺失第34-35页
第四章 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案例分析及其启示第35-43页
 一、我国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案例第35-39页
  (一) 成都从“双放弃”到“带着土地进城”的城镇化实践第35-36页
  (二) 重庆从“土地换户口“到“带着土地进城”的城镇化实践第36-37页
  (三) 浙江嘉兴的“两分两换”模式第37-38页
  (四) 天津“宅基地”换房模式第38-39页
 二、我国农户宅基地退出实践的启示第39-43页
  (一) 尊重农户意愿是前提第40页
  (二) 合理补偿是关键第40-41页
  (三) 社会保障是保证第41-43页
第五章 构建畅通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机制的路径第43-52页
 一、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基本原则第43-44页
  (一) 坚持改革,稳步推进第43页
  (二)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第43页
  (三) 农民工意愿和城镇化成本兼顾第43页
  (四) 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第43-44页
 二、建立农户宅基地的退出机制第44-47页
  (一) 完善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第44-46页
  (二) 建立宅基地退出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第46页
  (三) 建立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第46-47页
 三、创造良好的退出环境第47-52页
  (一) 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比,实现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第48-50页
  (二)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第50-52页
第六章 宅基地退出机制政策建议第52-54页
 一、建立健全宅基地法律法规体系第52页
 二、建立就业落户的户籍迁移制度第52页
 三、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第52-53页
 四、建立城市接纳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激励机制第53-5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一、研究结论第54-55页
 二、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附录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劳务合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农村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家庭收入变动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