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章 戏园里的“新奇性”消费(1896-1912) | 第13-25页 |
第一节 非独立性观影空间:与戏曲并行的观影 | 第13-17页 |
一 从茶馆、戏园开始的消费场所 | 第13-15页 |
二 独立放映意识萌芽 | 第15-16页 |
三 外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嗅觉:输入影片、定制低票价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消费者首次分层 | 第17-20页 |
一 看“热闹”的消费者 | 第18-19页 |
二 将电影传入的国人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作为“杂耍”下的新奇性消费心理 | 第20-25页 |
一 作为“杂耍”、“玩意儿”的时髦消遣 | 第20-22页 |
二 娱乐消费下的新奇性观影 | 第22-23页 |
三 “杂耍”过后的心理沉淀:从旁观到主动参与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电影院空间下的本体消费诉求(1912-1926) | 第25-37页 |
第一节 观影空间转向:从戏院到电影院 | 第25-29页 |
一 进入密闭空间:从戏园到电影院 | 第26-27页 |
二 价格初涨下的营销模式:联票、赠送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电影本体意识确立下的不同消费者 | 第29-32页 |
一 从看“热闹”走向看“故事”的消费者 | 第29-30页 |
二 “营业”与“良心”冲突:评论家的反思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对电影独立品格诉求的心理映射 | 第32-37页 |
一 开始强调电影独立品格 | 第32-33页 |
二 将电影从戏剧中脱离 | 第33-34页 |
三 社会人文氛围转向:电影的民族立场诞生 | 第34-37页 |
第三章 商业营销与意识形态消费互动(1926-1937) | 第37-52页 |
第一节 观影空间:从电影院垄断到分级票价的经营 | 第37-40页 |
一 电影院进入垄断时期 | 第37-39页 |
二 分级票价的经营模式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不同意识形态的消费选择 | 第40-44页 |
一 辱华影片情境下的观众反击 | 第40-41页 |
二 《电影检查法》下的市场形态 | 第41-43页 |
三 左翼电影家和软性论者:“软性”与“硬性”的博弈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多种消费心理:明星消费、民族本位和产业探索 | 第44-52页 |
一 明星消费——纸醉金迷的欲望映射载体 | 第44-46页 |
二 民族本位的传统人文情怀 | 第46-48页 |
三 力求归纳电影产业规律 | 第48-52页 |
第四章 娱乐与口号的矛盾消费心理(1937-1949) | 第52-63页 |
第一节 观影空间的两极分化 | 第52-53页 |
一 战争时局下电影院数量锐减 | 第52-53页 |
二 内地人口南下逃荒造就香港影院数量增加 | 第53页 |
第二节 战争时期的观众形态 | 第53-56页 |
一 沦陷区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分类放映模式 | 第54-55页 |
二 根据地涌入大量电影文艺群体 | 第55-56页 |
第三节 观影心理:娱乐与教化的矛盾 | 第56-60页 |
一 租界区的娱乐心理 | 第56-57页 |
二 政治与教化的口号 | 第57-58页 |
三 观众的思想承载——电影教育 | 第58-60页 |
第四节 战后消费者的呼声与贡献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