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直接接触换热器结构及其应用 | 第15-25页 |
·典型直接接触换热器结构 | 第16-19页 |
·直接接触换热器的应用 | 第19-25页 |
·直接接触换热技术研究现状 | 第25-33页 |
·单个泡滴蒸发传热的研究评述 | 第25-30页 |
·直接接触换热器整体换热性能 | 第30-33页 |
·直接接触式换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34-3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直接接触换热的传热机理研究 | 第37-61页 |
·单个泡滴蒸发传热过程理论分析 | 第40-52页 |
·单个泡滴蒸发传热物理模型 | 第40-43页 |
·单个泡滴生长的理论分析 | 第43-50页 |
·单个泡滴传热的理论分析 | 第50-52页 |
·液滴群容积换热系数的理论分析 | 第52-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三章 ORC直接接触式蒸汽发生器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 第61-81页 |
·ORC直接接触式换热试验平台与试验方法 | 第61-68页 |
·试验装置 | 第61-64页 |
·试验流体选择 | 第64-66页 |
·试验原理 | 第66-67页 |
·试验方案 | 第67-68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80页 |
·工质流率对蒸汽出口温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初始换热温差对工质蒸发量的影响 | 第69-71页 |
·容积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7页 |
·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的比较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ORC直接接触式蒸汽发生器传热性能模拟研究 | 第81-95页 |
·ORC直接接触式蒸汽发生器传热性能数学模型 | 第81-89页 |
·基本方程 | 第82-84页 |
·分散相流体含气率分布模型 | 第84-85页 |
·气化分率分布模型 | 第85-86页 |
·分散相流动换热的计算 | 第86页 |
·连续相流动换热的计算 | 第86页 |
·辅助方程 | 第86-88页 |
·ORC直接接触式蒸汽发生器的(?)效率 | 第88页 |
·ORC直接接触式蒸汽发生器的效能 | 第88-89页 |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模拟计算条件的设定 | 第89页 |
·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液滴群行为同调刻画及其与传热的协同关系 | 第95-115页 |
·计算同调群理论 | 第97-99页 |
·贝蒂数 | 第97-98页 |
·贝蒂数的性质 | 第98-99页 |
·试验设计及其图像获得 | 第99-100页 |
·试验设计 | 第99-100页 |
·图像获得 | 第100页 |
·数字图像处理 | 第100-105页 |
·灰度变换 | 第100-102页 |
·高帽变换 | 第102-103页 |
·二值化 | 第103-104页 |
·开运算 | 第104-105页 |
·液滴群行为贝蒂数评价及其与传热协同关系 | 第105-113页 |
·贝蒂数计算 | 第105-109页 |
·液滴群行为与传热协同关系 | 第109-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ORC直接接触式蒸汽发生器性能优化研究 | 第115-125页 |
·ORC直接接触式蒸汽发生器性能优化数学模型 | 第115-118页 |
·目标函数 | 第115页 |
·优化过程独立变量(自由度) | 第115-116页 |
·不等式约束条件 | 第116-117页 |
·优化算法 | 第117-118页 |
·ORC直接接触式蒸汽发生器性能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118-121页 |
·目标函数 | 第118-119页 |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119-121页 |
·引入液滴群行为与换热协同关系模型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121-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主要结论 | 第125-127页 |
·研究展望 | 第127-129页 |
符号表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