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石家庄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及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现实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 ·论文研究思路框架图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及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15页 |
| ·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及优缺点 | 第15-18页 |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15-16页 |
|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 第16页 |
| ·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第16-17页 |
|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 第17-18页 |
| ·粗糙集理论确定权重方法的数学模型及优缺点 | 第18-19页 |
| ·粗糙集理论简介 | 第18页 |
|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18页 |
| ·粗糙集理论确定权重方法的优缺点 | 第18-19页 |
| ·组合权重的优点及确定方法 | 第19-20页 |
| ·组合权重的优点 | 第19页 |
| ·组合权重确定方法 | 第19-20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法数学模型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 第23-3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3-27页 |
|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 ·交通位置 | 第24-25页 |
| ·气象特征 | 第25-26页 |
| ·水文 | 第26-27页 |
| ·研究区地质构造概况 | 第27-32页 |
| ·研究区断裂概况 | 第27-29页 |
| ·研究区地震概况 | 第29-31页 |
| ·研究区地形地貌概况 | 第31-32页 |
|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32-34页 |
| ·地层岩性 | 第32-34页 |
|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39页 |
| ·第四系含水岩组特征 | 第34-35页 |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35页 |
| ·浅层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 第35-37页 |
| ·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石家庄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51页 |
| ·石家庄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析 | 第39-40页 |
| ·确定评价因子 | 第40-51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40-42页 |
| ·研究区各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 第42-51页 |
| 第五章 天然地基适宜性评价 | 第51-69页 |
| ·天然地基各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 第51-58页 |
| ·天然地基持力层承载力(C1): | 第51-56页 |
| ·土工试验确定的单指标 | 第56-57页 |
| ·地基湿陷等级(C3) | 第57-58页 |
| ·场地土类型(C6) | 第58页 |
| ·其他单指标的确定 | 第58页 |
| ·天然地基适宜性各评价指标的分级及量化标准 | 第58-59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9-65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59-62页 |
| ·粗糙集理论确定客观权重 | 第62-64页 |
| ·确定组合权重 | 第64-65页 |
| ·天然地基适宜性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65-69页 |
| ·建立评判指标集 | 第65页 |
| ·建立评语集 V 及指标在评语集上的隶属度 | 第65-66页 |
|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 | 第66页 |
| ·建设用地天然地基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 第66-67页 |
| ·综合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及评价结果 | 第67-69页 |
| 第六章 复合地基适宜性评价 | 第69-79页 |
| ·复合地基理论及作用机理 | 第69-70页 |
| ·复合地基理论 | 第69页 |
| ·复合地基作用机理 | 第69-70页 |
| ·复合地基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 第70-72页 |
| ·复合地基持力层承载力 | 第70-71页 |
| ·复合地基其他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71-72页 |
| ·5-8M 复合地基适宜性评价 | 第72-76页 |
| ·5-8M复合地基持力层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 | 第72-75页 |
| ·5-8M复合地基各评价指标的分级及量化标准 | 第75-76页 |
| ·5-8M复合地基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76页 |
| ·8-15M 复合地基持力层承载力标准值 | 第76-79页 |
| ·8-15M复合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的确定 | 第76页 |
| ·8-15M复合地基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76-79页 |
| 第七章 桩基适宜性评价 | 第79-85页 |
| ·桩基各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 第79-80页 |
|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第79-80页 |
| ·桩基其他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80页 |
| ·桩基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80-85页 |
| ·桩基各评价指标的分级及量化标准 | 第80-81页 |
| ·15-20M桩基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81-82页 |
| ·20-25M桩基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82-83页 |
| ·25-30M桩基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83页 |
| ·30-65M桩基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83-85页 |
| 第八章 结语 | 第85-89页 |
| ·石家庄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建议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