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1-9页 |
前言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39页 |
1.1 地基处理与复合地基 | 第12-13页 |
1.2 复合地基的概念 | 第13-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6-23页 |
1.4 电力工程建设中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应用现状 | 第23-27页 |
1.5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特点 | 第27-30页 |
1.6 电力工程建设中应用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技术原则 | 第30-37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2 荷载作用下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分析 | 第39-49页 |
2.1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 第39-42页 |
2.2 复合地基中散体材料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 第42-44页 |
2.3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 第44-46页 |
2.4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及其影响因素 | 第46-49页 |
3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理论 | 第49-73页 |
3.1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理论 | 第49-64页 |
3.1.1 散体材料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49-54页 |
3.1.2 散体材料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讨论 | 第54-56页 |
3.1.3 桩间土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56-57页 |
3.1.4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及讨论 | 第57-64页 |
3.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理论 | 第64-73页 |
3.2.1 若干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64-69页 |
3.2.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讨论 | 第69-73页 |
4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与地震液化 | 第73-88页 |
4.1 地震液化的机理与判断 | 第73-83页 |
4.1.1 地震液化的概念和机理 | 第73-79页 |
4.1.2 地震液化的判断 | 第79-83页 |
4.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抗地震液化机理及判断 | 第83-88页 |
4.2.1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抗地震液化机理 | 第83-85页 |
4.2.2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抗地震液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85-88页 |
5 定州电厂工程应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主要建筑物地基 | 第88-105页 |
5.1 电厂装机容量和上部结构特点 | 第88页 |
5.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88-90页 |
5.3 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 第90-92页 |
5.4 振冲加固处理的试验方案 | 第92-93页 |
5.5 试验加固效果分析 | 第93-95页 |
5.6 复合地基、单桩、桩间土静载试验成果分析 | 第95-103页 |
5.7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结果 | 第103-105页 |
6 抚顺发电厂技改工程采用振冲碎石桩处理高液化势粉煤灰坝基 | 第105-215页 |
6.1 工程背景 | 第105-109页 |
6.2 贮灰场一级子坝工程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分析与评价 | 第109-122页 |
6.2.1 贮灰场一级子坝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 | 第109-114页 |
6.2.2 贮灰场一级子坝加高工程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 | 第114-122页 |
6.3 贮灰场一级子坝坝基振冲加固处理的工作思路 | 第122-123页 |
6.4 坝基振冲加固处理方案的地震反应和液化危险性分析 | 第123-172页 |
6.4.1 计算分析中采用的碎石桩布置方案 | 第123页 |
6.4.2 计算分析参数的确定 | 第123-138页 |
6.4.3 振冲加固后坝体和坝基的地震反应与液化危险性计算分析 | 第138-172页 |
6.5 一级子坝坝基振冲处理方案的现场试验验证 | 第172-215页 |
6.5.1 振冲处理方案现场试验验证工作目标 | 第172-173页 |
6.5.2 振冲加固处理现场试验工作内容 | 第173-176页 |
6.5.3 振冲碎石桩现场施工控制 | 第176-177页 |
6.5.4 单桩复合地基、单桩和桩间土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177-204页 |
6.5.5 振冲碎石桩方案消除粉煤灰层地震液化效果的现场检验 | 第204-212页 |
6.5.6 振冲加固处理方案的实施效果 | 第212-215页 |
7 结语 | 第215-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24页 |
附录:作者简介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24-226页 |
中文摘要 | 第226-230页 |
Abstract | 第230-236页 |
致谢 | 第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