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前言 | 第7-18页 |
| ·香根草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 第7-10页 |
| ·水土保持 | 第7-8页 |
| ·环境修复 | 第8-9页 |
| ·提高农作物产量 | 第9页 |
| ·其它经济用途 | 第9-10页 |
| ·香根草的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 ·引种栽培与种苗繁育 | 第10-12页 |
| ·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 第12-14页 |
| ·粤西香根草种子繁殖 | 第14-15页 |
| ·香根草生态学特性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18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21页 |
| ·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18-19页 |
| ·叶表皮特征的观察 | 第19页 |
| ·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 第19-20页 |
| ·光合生理生态的测定 | 第20-2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9页 |
| ·生长指标 | 第21-29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的无性繁殖构件的生长动态 | 第21-22页 |
| ·种植密度对3个生态型香根草生长的影响 | 第22-24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动态 | 第24-25页 |
| ·种植密度对3个生态型香根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25-27页 |
| ·物候期的动态观察 | 第27-28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的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定 | 第28-29页 |
| ·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 第29-32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的表皮细胞特征 | 第29-30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的气孔器特征 | 第30-31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的表皮毛特征 | 第31-32页 |
| ·粤西香根草种子发芽 | 第32-34页 |
| ·聚乙二醇(PEG)处理对粤西香根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2页 |
| ·氯化钙(CaCl2)处理对粤西香根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赤霉素(GA3)处理对粤西香根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3页 |
| ·不同处理对粤西香根草种子的处理效应 | 第33-34页 |
| ·光合生理生态 | 第34-39页 |
| ·环境因子的日变化 | 第34-35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 | 第35-36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 | 第36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 | 第36-37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 | 第37-38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水分利用率(WUE)的日变化 | 第38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光合生理生态的综合评定 | 第38-39页 |
| 4 讨论 | 第39-45页 |
| ·生长指标 | 第39-41页 |
| ·种植密度对香根草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 ·不同密度下香根草各构件的生长变化 | 第39-40页 |
| ·香根草各部分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 第40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的根系生物量比较 | 第40-41页 |
| ·3个生态型香根草的生产性能评定 | 第41页 |
| ·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 第41-42页 |
| ·表皮细胞特征与抗逆性的关系 | 第41页 |
| ·气孔器特征与抗逆性的关系 | 第41-42页 |
| ·表皮毛特征与抗逆性的关系 | 第42页 |
| ·叶表皮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 第42页 |
| ·关于粤西香根草种子发芽率的问题 | 第42-43页 |
| ·光合生理生态 | 第43-45页 |
| ·光合特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 第43页 |
| ·光合特性的日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 ·气孔器特征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4页 |
| ·香根草品种间光合、蒸腾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44-45页 |
| 5 结论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个人简介 | 第54-55页 |
| 导师简介 | 第55-56页 |
| 第二导师简介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