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五、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安倍德卡尔时代的印度社会 | 第23-52页 |
第一节 西方殖民统治及其后果 | 第23-31页 |
一、殖民统治的冲击 | 第23-25页 |
二、英国管理模式对印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三、西方现代思想的激荡 | 第26-27页 |
四、印度社会内部的回应——社会改革的尝试 | 第27-31页 |
第二节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 第31-37页 |
一、民族意识的萌发 | 第31-32页 |
二、艰难独立之路 | 第32-35页 |
三、多元文化与达利特人政治斗争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和贱民问题 | 第37-48页 |
一、种姓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 第37-40页 |
二、维系种姓制度的思想根据 | 第40-41页 |
三、近代种姓制度的演变 | 第41-43页 |
四、安倍德卡尔时代贱民的生存状态 | 第43-45页 |
五、马哈拉施特拉邦的贱民种姓马哈尔 | 第45-48页 |
第四节 近代印度佛教复兴活动 | 第48-52页 |
一、佛教文物的发现 | 第49-50页 |
二、佛教组织的建立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安倍德卡尔的思想来源 | 第52-83页 |
第一节 安倍德卡尔的生平 | 第52-64页 |
一、成长过程 | 第52-55页 |
二、留学美英 | 第55-57页 |
三、非暴力斗争 | 第57-58页 |
四、圆桌会议——与甘地的矛盾 | 第58-60页 |
五、与印度教的决裂 | 第60-62页 |
六、改信与离世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安倍德卡尔对西方思想的审视 | 第64-72页 |
一、民主、平等与印度社会 | 第65-70页 |
二、信仰与理性 | 第70-72页 |
第三节 印度传统宗教、哲学和思想家的影响 | 第72-76页 |
一、三位导师——佛陀、卡比尔、普勒 | 第73-75页 |
二、近代印度思想家——拉纳德、那拉苏 | 第75-76页 |
第四节 现代佛教思想对安倍德卡尔的影响 | 第76-83页 |
一、佛教在西方的传播 | 第76-78页 |
二、佛教在亚洲国家的现代复兴 | 第78-79页 |
三、达摩波罗的新佛教思想 | 第79-83页 |
第三章 安倍德卡尔解放贱民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进程 | 第83-110页 |
第一节 对贱民解放的理论构建 | 第83-90页 |
一、安倍德卡尔的历史观 | 第83-85页 |
二、对种姓制度起源问题的探究 | 第85-87页 |
三、对首陀罗和贱民起源问题的重新诠释 | 第87-89页 |
四、对佛教兴衰原因的探讨 | 第89-90页 |
第二节 安倍德卡尔与甘地宗教政治思想的比较 | 第90-101页 |
一、对贱民问题的实质和解决方式的不同认识 | 第91-95页 |
二、关于贱民独立的政治、宗教身份的分歧 | 第95-98页 |
三、对改变信仰的不同态度 | 第98-101页 |
第三节 安倍德卡尔领导贱民解放的实践 | 第101-110页 |
一、非暴力抗争 | 第101-103页 |
二、借助殖民当局力量,改善贱民生存状态 | 第103-104页 |
三、政党斗争 | 第104-107页 |
四、宪法斗争 | 第107-108页 |
五、宗教革命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安倍德卡尔的信仰抉择 | 第110-138页 |
第一节 安倍德卡尔改信的宗教学轨迹 | 第110-119页 |
一、离开印度教 | 第110-114页 |
二、对印度各种宗教的考察 | 第114-117页 |
三、拥抱佛教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为什么选择改信佛教 | 第119-129页 |
一、宗教改革的思想 | 第119-120页 |
二、改信的本质和含义 | 第120-124页 |
三、为什么改信佛教 | 第124-129页 |
第三节 安倍德卡尔对马克思主义和佛教的比较选择 | 第129-138页 |
一、拒绝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第129-131页 |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吸收 | 第131-138页 |
第五章 安倍德卡尔的“新佛教”思想体系 | 第138-160页 |
第一节 安倍德卡尔的宗教哲学观 | 第138-147页 |
一、哲学观 | 第138-139页 |
二、宗教观 | 第139-145页 |
三、对印度宗教哲学的批判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 安倍德卡尔的佛教观 | 第147-153页 |
一、对传统佛教的质疑 | 第147-148页 |
二、对佛教教理的重新诠释 | 第148-153页 |
第三节 佛教福音书——《佛陀及其教法》 | 第153-160页 |
一、写作的缘起和过程 | 第153-156页 |
二、《佛陀及其教法》的内容和主旨 | 第156-160页 |
第六章 安倍德卡尔“新佛教”思想的特征及历史地位 | 第160-179页 |
第一节 新佛教的特征 | 第160-163页 |
一、新佛教与传统佛教之不同 | 第160-161页 |
二、安倍德卡尔新佛教思想的特征 | 第161-163页 |
第二节 新佛教运动的历史意义 | 第163-169页 |
一、安倍德卡尔的改信运动对印度佛教复兴的影响 | 第163-166页 |
二、改信佛教对贱民解放运动的影响 | 第166-169页 |
第三节 关于新佛教运动的几个问题 | 第169-179页 |
一、直到1956年才改信的原因 | 第169-170页 |
二、后安倍德卡尔时代新佛教运动面临的问题 | 第170-172页 |
三、对安倍德卡尔的评价问题 | 第172-179页 |
结语 | 第179-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2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00-201页 |
后记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