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菲尔丁的创作背景 | 第9-15页 |
一、 18 世纪初期的英国 | 第9-11页 |
二、 作者的创作经历 | 第11-15页 |
第二章 《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喜剧特征 | 第15-29页 |
一、 自觉的艺术手法 | 第15-19页 |
(一) 完美的结构 | 第15-17页 |
(二) “巧合”与“发现” | 第17-19页 |
二、 全景式人物系统 | 第19-24页 |
(一) 类型化归纳与个性化描写 | 第20-21页 |
(二) 亚当斯牧师与鲍培夫人 | 第21-24页 |
三、 主题思想的披露与陈述 | 第24-29页 |
(一) “慈善”的缺失 | 第25-26页 |
(二) “真实”之追求 | 第26-29页 |
第三章 语言的喜剧色彩 | 第29-35页 |
一、 滑稽式模仿 | 第29-31页 |
二、 诙谐与幽默 | 第31-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