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二章 B介子两体非轻弱衰变的研究 | 第10-20页 |
| ·强子矩阵元的计算 | 第10-13页 |
| ·简单因子化方法 | 第10-11页 |
| ·推广的因子化方法 | 第11页 |
| ·QCD因子化方法 | 第11-13页 |
| ·pQCD因子化方法 | 第13页 |
| ·pQCD因子化方法简介 | 第13-20页 |
| ·k_T因子化概念 | 第15-16页 |
| ·k_T重求和和Sudakov因子 | 第16-18页 |
| ·阈值求和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B_s→η_c(J/ψ)D衰变过程的研究和分析 | 第20-34页 |
| ·理论框架 | 第20-25页 |
| ·有效哈密顿量 | 第20页 |
| ·pQCD理论框架下的强子矩阵元 | 第20-22页 |
| ·波函数 | 第22-24页 |
| ·衰变振幅和分支比 | 第24-25页 |
| ·输入参数 | 第25-26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26-34页 |
| ·分支比的数值结果 | 第26-27页 |
| ·各种贡献的分析和讨论 | 第27-29页 |
| ·误差的研究 | 第29-34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4-36页 |
| 附录A B_s→η_c(J/ψ)D衰变过程的衰变振幅 | 第36-40页 |
| A.1 B_s→J/ψD衰变过程的衰变振幅 | 第36-37页 |
| A.2 B_s→J/ψD衰变过程的衰变振幅 | 第37-38页 |
| A.3 B_s→η_cD衰变过程的衰变振幅 | 第38-39页 |
| A.4 衰变振幅中的部分函数和参数的定义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致谢 | 第46-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