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三) 写作思路及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一、改革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 第14-16页 |
(一) 经济层面 | 第14-15页 |
(二) 思想层面 | 第15-16页 |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考察 | 第16-20页 |
(一) 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 第16-18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 | 第18-20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凝结着集体的智慧 | 第20-33页 |
(一) 党中央领导层的智慧 | 第20-26页 |
1. 渐进式 | 第20-22页 |
2. 理论上的继承和创新 | 第22-24页 |
3. 不争论 | 第24-26页 |
(二) 党的理论工作者的贡献 | 第26-28页 |
1. 指出计划体制弊端,总结历史经验 | 第26-27页 |
2. 开拓进取,对姓“资”姓“社”问题进行理论论证 | 第27页 |
3. 不顾个人得失,在压力面前毫不妥协 | 第27-28页 |
(三) 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探索 | 第28-33页 |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得益于一批在地方上勇于改革的闯将 | 第28-30页 |
2. 人民群众的改革实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确立积累了丰富经验 | 第30-33页 |
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启示 | 第33-38页 |
(一) 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 | 第33-34页 |
(二)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 第34-35页 |
(三) 中国必须走渐进式改革之路 | 第35-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