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 ·传统村落的概念 | 第18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 第21-63页 |
|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21-25页 |
| ·自然地理因素 | 第21-23页 |
| ·人文因素 | 第23-25页 |
|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 第25-41页 |
| ·传统村落的选址 | 第25-27页 |
| ·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特征 | 第27-41页 |
|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街巷与节点空间特征 | 第41-46页 |
| ·街巷空间的结构 | 第41-43页 |
| ·街巷的功能 | 第43页 |
| ·街巷空间的界面 | 第43-44页 |
| ·节点空间 | 第44-46页 |
|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特征 | 第46-56页 |
| ·传统民居 | 第46-54页 |
| ·祠堂 | 第54-56页 |
| ·建筑材料与构造 | 第56-59页 |
| ·基础地面材料与构造 | 第56-57页 |
| ·墙体材料与构造 | 第57-59页 |
| ·木构架与屋面构造 | 第59页 |
| ·建筑细部处理与装饰 | 第59-62页 |
| ·建筑细部处理与装饰的地域特征 | 第59-60页 |
| ·建筑细部处理与装饰的部位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三章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价值体现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63-72页 |
|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价值体现 | 第63-69页 |
| ·历史文化价值 | 第63-65页 |
| ·美学与艺术价值 | 第65-66页 |
| ·科学价值 | 第66-69页 |
|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 ·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 第69-70页 |
| ·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 | 第70页 |
| ·忽视历史的真实性与生活的延续性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四章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及设计指引 | 第72-82页 |
|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 第72页 |
|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 | 第72-74页 |
| ·存在环境的保护 | 第72-73页 |
| ·历史文化的载体 | 第73页 |
| ·文化的内涵 | 第73-74页 |
|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宏观对策 | 第74-76页 |
|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意识 | 第74页 |
| ·加强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74-75页 |
|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 | 第75页 |
| ·开拓科学的发展模式 | 第75-76页 |
| ·粤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性更新设计指引 | 第76-81页 |
| ·保护性更新设计的原则 | 第76-78页 |
| ·保护性更新设计的具体方法 | 第78-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苏二村”保护性更新设想 | 第82-99页 |
| ·苏二村的基本概况 | 第82-84页 |
| ·苏二村整体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 | 第84-85页 |
| ·苏二村历史文化遗产特色 | 第85-89页 |
| ·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 | 第85-88页 |
| ·非物质文化的特色 | 第88-89页 |
| ·苏二村保护性更新的目标 | 第89-90页 |
|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旅游特色 | 第89-90页 |
| ·更新设计的目标 | 第90页 |
| ·苏二村保护性更新的主要内容 | 第90-98页 |
| ·划定保护区,进行整体性保护规划 | 第90-92页 |
| ·传统建筑的保护性更新 | 第92-93页 |
| ·交通规划 | 第93-95页 |
| ·景观与公共设施规划意向 | 第95-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结语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