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 | 第20页 |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国内外地域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国外地域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国内地域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香港现行地域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香港新建住宅建筑地域性特点分析 | 第31-43页 |
·香港地域性特点概述 | 第31页 |
·香港气候特点 | 第31-34页 |
·温湿度特点 | 第31-33页 |
·日照强度特点 | 第33-34页 |
·风环境特点 | 第34页 |
·香港高密度发展特点 | 第34-36页 |
·人口高密度特点 | 第34-35页 |
·建筑高密度特点 | 第35-36页 |
·香港新建公共房屋项目特点 | 第36-39页 |
·香港新建住宅项目的其他地域性特点 | 第39-41页 |
·非传统水源利用 | 第39-40页 |
·智能化管理系统配置 | 第40-41页 |
·预制材料和构件的广泛运用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香港版)与香港 BEAM 评价体系比较 | 第43-97页 |
·案例简介 | 第43-46页 |
·香港两大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概况 | 第46-49页 |
·节地评价指标比较 | 第49-66页 |
·两大标准节地评价指标介绍 | 第49-52页 |
·节地评价指标比较 | 第52-53页 |
·节地评价指标案例分析 | 第5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节能评价指标比较 | 第66-75页 |
·两大标准节能指标介绍 | 第66-70页 |
·节能评价指标比较 | 第70-71页 |
·节能评价指标案例分析 | 第71-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节水评价指标比较 | 第75-80页 |
·两大标准节水指标介绍 | 第75-78页 |
·节水评价指标比较 | 第78页 |
·节水评价指标案例分析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节材评价指标比较 | 第80-86页 |
·两大标准节材指标介绍 | 第80-84页 |
·节材评价指标比较 | 第84页 |
·节材评价指标案例分析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室内环境评价指标比较 | 第86-94页 |
·两大标准室内环境指标介绍 | 第86-90页 |
·室内环境评价指标比较 | 第90页 |
·室内环境评价指标案例分析 | 第90-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第四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香港版)与 HK BEAM 认证体系比较 | 第97-111页 |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相关机构简介 | 第97-98页 |
·认证机构组织差异分析 | 第98-102页 |
·认证机构组成分析 | 第98-99页 |
·认证机构的组织结构分析 | 第99-102页 |
·评价标准编制比较分析 | 第102-103页 |
·认证程序的差异性分析 | 第103-109页 |
·认证流程 | 第103-106页 |
·在线认证 | 第106页 |
·疑问解答 | 第106-107页 |
·评估费用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香港地域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展望 | 第111-117页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完善 | 第111-113页 |
·政策支持 | 第113-114页 |
·市场推广 | 第114-115页 |
·发展绿色建筑科研、教育和从业资格认证体系 | 第115页 |
·有效的监督管理 | 第115-117页 |
结语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附录 | 第131-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