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列宁党建学说形成的背景条件与历史进程 | 第15-21页 |
一、列宁党建学说形成的理论背景 | 第15-1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起源 | 第15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党建的探索 | 第15-16页 |
二、列宁党建学说形成的现实要求 | 第16-18页 |
(一) 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发展 | 第16-17页 |
(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为执政党 | 第17-18页 |
(三) 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 | 第18页 |
三、列宁党建学说形成的历史进程 | 第18-21页 |
(一) 十月革命前列宁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探索 | 第18-19页 |
(二) 十月革命后列宁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 第19-20页 |
(三) 列宁晚年对党的建设的思考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列宁党建学说的主要内容 | 第21-42页 |
一、保证党员质量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前提 | 第21-26页 |
(一) 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关键 | 第21-22页 |
(二) 严格党员标准是提高党员质量的首要环节 | 第22-23页 |
(三) 党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 第23-24页 |
(四) 建立完善的党员监督体系 | 第24-25页 |
(五) 建立“铁的纪律”,严惩党内腐败分子 | 第25-26页 |
(六) 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纯洁自己的队伍 | 第26页 |
二、凝聚力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需求 | 第26-31页 |
(一) 坚持党的纲领和章程 | 第27-28页 |
(二) 保持党的队伍的统一和团结 | 第28-29页 |
(三) 中央领导层应保持稳定 | 第29页 |
(四) 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坚持民主制的原则 | 第29-31页 |
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保障 | 第31-35页 |
(一) 要与脱离群众的思想进行斗争 | 第31-32页 |
(二) 制度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 | 第32-33页 |
(三) 克服官僚主义是获得群众基础的关键 | 第33-34页 |
(四) 无产阶级政党还应同社会其他阶级、阶层保持良好的关系 | 第34-35页 |
四、执政能力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关键 | 第35-42页 |
(一) 党要坚持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 第36页 |
(二)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 第36-37页 |
(三) 坚持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理论 | 第37-38页 |
(四) 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 第38-39页 |
(五)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第39页 |
(六)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 第39-40页 |
(七) 妥善处理对外关系,维护国家安全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列宁党建学说的评析及意义 | 第42-48页 |
一、列宁党建学说的评析 | 第42-43页 |
二、列宁党建学说的历史意义 | 第43-44页 |
三、列宁党建学说对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启示意义 | 第44-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