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国际反避税合作的法学理论分析 | 第15-25页 |
2.1 国际反避税合作的理论概述 | 第15-20页 |
2.1.1 国际反避税合作之法律概念探析 | 第15-17页 |
2.1.2 国际反避税合作之法律性质界定 | 第17-18页 |
2.1.3 国际反避税合作的法律表现形式 | 第18-20页 |
2.2 国际反避税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5页 |
2.2.1 税法公平原则与实质课税主义的价值选择 | 第20-21页 |
2.2.2 应对税基侵蚀及利润转移问题的迫切需要 | 第21-23页 |
2.2.3 跨国避税单边法律规制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国际反避税合作面临的法律困境 | 第25-31页 |
3.1 理论困境——传统税收主权理论的非合作性 | 第25-26页 |
3.1.1 传统税收主权非合作性的法理分析 | 第25页 |
3.1.2 税收主权非合作性带来的理论困境 | 第25-26页 |
3.2 立法困境——反避税合作立法滞后性与避税手段多样性的矛盾 | 第26-29页 |
3.2.1 税收利益冲突加剧反避税合作立法滞后性 | 第27页 |
3.2.2 数字经济与电子商务加剧避税手段多样性 | 第27-28页 |
3.2.3 立法滞后性与避税手段多样性的矛盾困境 | 第28-29页 |
3.3 执法困境——税收信息交换障碍造成反避税调查困难 | 第29-31页 |
3.3.1 税收信息交换障碍的法律原因分析 | 第29页 |
3.3.2 税收信息交换障碍造成的执法困境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国税反避税合作法律问题的应对思考 | 第31-40页 |
4.1 法理新思考——负责任税收主权观 | 第31-34页 |
4.1.1 负责任税收主权观的理论来源 | 第31-32页 |
4.1.2 负责任税收主权观的内在特征 | 第32-33页 |
4.1.3 负责任税收主权观的实际作用 | 第33-34页 |
4.2 立法问题应对思考——“双边-区域-多边”合作立法体系 | 第34-36页 |
4.2.1 双边合作机制 | 第34-35页 |
4.2.2 区域性合作模式 | 第35-36页 |
4.2.3 全球多边合作模式 | 第36页 |
4.3 执法问题应对思考——国际税收情报交换机制的完善 | 第36-40页 |
4.3.1 国际税收情报交换透明度原则的确立 | 第37页 |
4.3.2 国际税收情报交换与金融隐私权的协调 | 第37-38页 |
4.3.3 各国在税收情报交换机制下法律义务的明确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我国参与国际反避税合作的法律建议 | 第40-44页 |
5.1 我国在国际反避税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 第40页 |
5.2 国际法层面的法律建议 | 第40-42页 |
5.2.1 积极参与反避税合作新模式 | 第40-41页 |
5.2.2 多边税收情报交换机制的建立 | 第41-42页 |
5.3 国内法层面的法律建议 | 第42-44页 |
5.3.1 补充完善反避税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程序 | 第42-43页 |
5.3.2 税收情报交换制度下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设计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