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打击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扬琴论文

清代扬琴考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8-16页
 一、选题依据第8-9页
 二、研究状况第9-13页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4页
 四、本文的特征第14-16页
第一章 扬琴之来华第16-34页
 第一节 扬琴之传入第16-28页
  1. 中国扬琴来源考第16-19页
  2. 扬琴传入之时间第19-24页
  3. 扬琴传入之路径第24-28页
 第二节 清代扬琴之称谓第28-32页
  1.“洋琴”之称谓第28-29页
  2.“瑶琴”之称谓第29-31页
  3.“铜琴”“铜弦琴”之称谓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二章 清代扬琴之形制第34-46页
 第一节 琴面形制第34-37页
  1. 琴面之形制第35-37页
  2. 琴面之变化第37页
 第二节 扬琴琴弦第37-42页
  1. 琴弦材料第38-40页
  2. 弦数变化第40-42页
 第三节 扬琴琴竹第42-45页
  1.琴竹材料第42-43页
  2.以竹击琴之因第43-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扬琴与清代音乐第46-57页
 第一节 扬琴与清代曲艺第46-50页
  1. 清代扬琴与琴书第47-48页
  2. 清代扬琴与扬州清曲第48页
  3. 清代扬琴与弹词第48-50页
 第二节 扬琴与清代器乐合奏第50-55页
  1.“管弦”乐队第51-52页
  2.“丝弦”合奏第52-53页
  3.“丝竹”之乐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扬琴华化之缘由第57-67页
 第一节 扬琴与社会第58-61页
  1.社会音乐生活丰富第58-59页
  2.经济利于扬琴发展第59-60页
  3.交通促进扬琴传播第60-61页
 第二节 扬琴与民间第61-63页
  1.扎根于民间第61-62页
  2.职业化艺人第62-63页
  3.制造业繁荣第63页
 第三节 扬琴自身之优势第63-66页
  1.形制轻便第64页
  2.音色优势第64-65页
  3.易于上手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语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7页
后记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风土韵:付祖光歌唱艺术特色研究
下一篇:阐释古筝演奏技法与历史题材音乐表现的二度创作--以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