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证据禁止法则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第2章 德国证据禁止法则概述 | 第11-19页 |
·证据禁止法则的理论内涵 | 第11页 |
·证据禁止之分类 | 第11-16页 |
·证据取得禁止 | 第11-13页 |
·证据使用禁止 | 第13-16页 |
·证据取得禁止与证据使用禁止的关系 | 第16页 |
·证据使用禁止之放射效力 | 第16-17页 |
·德国证据禁止的特点 | 第17-19页 |
·逻辑上的二分结构 | 第17页 |
·证据使用禁止的程序特点 | 第17-18页 |
·立法、判例与学说的关系 | 第18-19页 |
第3章 中德证据禁止(排除)规则之比较分析 | 第19-27页 |
·我国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立法现状及评析 | 第19-23页 |
·非法证据的界定 | 第19-20页 |
·非法证据排除的诉讼阶段与排除机关 | 第20-21页 |
·非法证据排除的启动程序 | 第21-22页 |
·非法证据排除的举证责任分配与证明方式 | 第22-23页 |
·非法证据排除的救济程序 | 第23页 |
·德国证据禁止与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比较分析 | 第23-27页 |
·相同之处 | 第23-25页 |
·不同之处 | 第25-27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路径 | 第27-33页 |
·完善基本人权的宪法保障 | 第27页 |
·扩大非法证据排除范围 | 第27-29页 |
·证据取得禁止方面 | 第27-28页 |
·证据使用禁止方面 | 第28-29页 |
·对于证据放射效力做适当规定 | 第29页 |
·确立二元化裁判结构 | 第29-30页 |
·设置单独的庭前审查程序 | 第29页 |
·设立预审法官制度 | 第29-30页 |
·庭审程序中设置独立的证据排除程序 | 第30页 |
·构建其他配套制度 | 第30-33页 |
·确立限制性的沉默权制度 | 第30-31页 |
·建立律师在场权制度 | 第31-32页 |
·构建对侦查机关的权力制约机制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