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汽车节能减排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节能措施 | 第11-12页 |
| ·减排措施 | 第12-13页 |
| ·汽车发展历史分析及节能减排研究的创新思路 | 第13-14页 |
| ·固氮生物酶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固氮生物酶的结构 | 第15-16页 |
| ·固氮生物酶的催化机制 | 第16页 |
| ·固氮生物酶的多样性 | 第16-17页 |
| ·固氮生物酶的应用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生物酶引进说明 | 第18页 |
|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实验原理 | 第20页 |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固氮生物酶的“聚氮富氧”效应及其实验验证 | 第21-28页 |
| ·固氮生物酶的“聚氮富氧”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 第21-23页 |
| ·固氮生物酶的“聚氮富氧”假说提出 | 第21页 |
| ·固氮生物酶的“聚氮富氧”效应概念 | 第21页 |
| ·固氮生物酶的“聚氮富氧”作用机理分析 | 第21-23页 |
| ·固氮生物酶的“聚氮富氧”实验验证 | 第23-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固氮生物酶对 PVC 模拟进气管内氧气浓度的影响 | 第25-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汽车进气系统生物酶处理位置及载体的筛选 | 第28-42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主要仪器及材料 | 第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进气系统生物酶 M 载体处理后汽车的节能效应 | 第42-49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 ·主要仪器及材料 | 第42-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进气系统生物酶处理后汽车的减排效应研究 | 第49-58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 ·主要仪器及材料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 ·NO 减排效应 | 第49-51页 |
| ·HC 减排效应 | 第51-53页 |
| ·CO 减排效应 | 第53-54页 |
| ·尾气排放与油耗的关系 | 第54-56页 |
| ·汽车尾气排放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进气系统生物酶处理后汽车的 VOCs 排放特性研究 | 第58-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 ·测试车辆及其酶处理载体 | 第58页 |
| ·样品采集设备和方法 | 第58-59页 |
| ·分析仪器及方法 | 第59-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 ·进气系统经生物酶处理后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研究 | 第60-62页 |
| ·进气系统经生物酶处理后烷烃类的排放特征研究 | 第62页 |
| ·进气系统经生物酶处理后烯烃类的排放特征研究 | 第62-63页 |
| ·进气系统经生物酶处理后芳香烃类的排放特征研究 | 第63页 |
| ·进气系统经生物酶处理后苯系物的排放特征研究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7页 |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附录 | 第73-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