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地方自治法论文

宪政视域下的村民自治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引言第7-11页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7页
 第二节 课题的研究现状第7-9页
 第三节 课题的研究方法第9-10页
 第四节 课题的创新点第10-11页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基本理论第11-30页
 第一节 自治与他治第11-12页
  一、自治第11页
  二、他治第11页
  三、自治的层次第11-12页
 第二节 村民自治的定义第12-13页
 第三节 村民自治的发端及沿革第13页
 第四节 村民自治的宪政意义第13-16页
  一、村民自治构建了我国农村基层的民主宪政制度第14页
  二、村民自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宪政素质和宪政意识第14-15页
  三、村民自治有利于理顺村民自治与外界权力的关系第15页
  四、村民自治有利于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约束第15-16页
 第五节 村民自治权的概念第16-17页
 第六节 村民自治的法律关系第17-22页
  一、村民自治法律关系的主体第17-18页
  二、村民自治法律关系的客体第18-19页
  三、村民自治法律关系的内容第19-22页
 第七节 村民自治的原则第22-24页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第22-23页
  二、坚持法治原则第23-24页
  三、民主自治原则第24页
 第八节 村民自治的法理基础第24-30页
  一、村民自治对公共利益的保护第24-25页
  二、村民自治对人民主权的实现第25-26页
  三、村民自治对秩序的维护第26-28页
  四、村民自治对正义的探求第28-30页
第三章 我国村民自治的立法现状第30-35页
 第一节 《宪法》对“村民自治”内涵的界定第30页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运行架构的规范第30-31页
 第三节 行政法规、规章对“村民自治”的具体化第31-32页
 第四节 地方性法规对“村民自治”的差异补充化规定第32-35页
  一、村民自治地方性法规的主要表现形式第32-33页
  二、村民自治地方法规的缺陷第33-35页
第四章 我国村民自治实践取得的成果及其法制困境第35-50页
 第一节 我国村民自治实践取得的成果第35-38页
  一、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第35-36页
  二、村民自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第36页
  三、村民自治提升了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第36-37页
  四、村民自治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第37-38页
 第二节 我国村民自治的法制困境第38-50页
  一、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定位与现实的反差第38-41页
  二、国家法与村法之间的矛盾第41-43页
  三、村民委员会对其法定职能的背离第43-45页
  四、村民自治法律救济的不足第45-48页
  五、村民自治民主监督制度的不完善第48-50页
第五章 解决村民自治法制困境的对策第50-60页
 第一节 深化村民自治立法,完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第50-52页
  一、明确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定位第50页
  二、完善关于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关系的立法第50-51页
  三、增加村民自治相关法律规范所调控的范围第51-52页
 第二节 完善村民自治救济制度第52-57页
  一、完善村民自治行政救济制度第52-53页
  二、完善村民自治司法救济制度第53-55页
  三、结合“能动司法”,深化村民自治司法救济改革第55-57页
 第三节 规范村法内容,避免其与国家法的冲突第57-58页
 第四节 完善村民自治民主监督制度第58-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辩诉交易制度与德国协商制度之比较研究
下一篇:解决宁夏农垦自发移民土地违法问题的法律制度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