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与德国协商制度之比较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第10-11页
  一、国内研究情况第10-11页
  二、国外研究情况第11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1-13页
  一、研究方法第11-12页
  二、创新点第12-13页
第二章 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辩诉交易制度第13-30页
 第一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历史发展第13-15页
  一、辩诉交易制度的萌芽时期第13-14页
  二、辩诉交易制度的公开时期第14-15页
  三、辩诉交易制度的正式确立与发展第15页
 第二节 辩诉交易制度在美国蓬勃发展的基础第15-19页
  一、辩诉交易制度的思想基础第16-17页
  二、辩诉交易制度的文化基础第17页
  三、辩诉交易制度的宏观制度基础第17-18页
  四、辩诉交易制度的微观法律制度基础第18-19页
 第三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基本理论第19-21页
  一、辩诉交易制度的概念第19页
  二、辩诉交易制度的特征第19-21页
  三、辩诉交易制度的基本分类第21页
 第四节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运行模式第21-24页
  一、程序的启动第22页
  二、控辩双方的会见与协商第22-23页
  三、达成协议及协议内容第23页
  四、法庭的审查第23-24页
  五、协议的生效与撤回第24页
 第五节 国外学者对辩诉交易制度的争论第24-30页
  一、赞成辩诉交易制度的观点第24-26页
  二、反对辩诉交易制度的理由第26-30页
第三章 德国刑事诉讼中的协商制度第30-41页
 第一节 协商制度的概念与发展第30-32页
  一、协商制度的概念第30页
  二、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第30-32页
 第二节 对协商制度的争论第32-34页
  一、协商制度是对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冲击第32-33页
  二、协商制度过程中的强迫第33页
  三、协商制度过程中被告人的放弃上诉权与被害人的同意第33-34页
 第三节 协商制度的分类及立法概况第34-38页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协商第34-35页
  二、自白协商制度第35-36页
  三、刑事命令程序中的协商第36-38页
 第四节 协商制度的运行模式第38-41页
  一、协商的前提第38页
  二、协商的启动与成立第38页
  三、可协商的对象范围第38-39页
  四、协商过程的透明及公开第39页
  五、协商失败的后果第39-40页
  六、被告大的救济程序第40-41页
第四章 德国协商制度与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比较第41-50页
 第一节 辩诉交易制度与协商制度的相同之处第41-45页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同第41-42页
  二、追求的价值目标相同第42-43页
  三、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方面相同第43-45页
 第二节 辩诉交易制度与协商制度的不同之处第45-50页
  一、制度基础不同第45-46页
  二、前提条件不同第46页
  三、案件适用范围不同第46-47页
  四、参与程序的主体不同第47页
  五、交易内容及宽大量刑的幅度不同第47-48页
  六、审判程序上的不同第48-50页
第五章 辩诉交易制度与协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50-61页
 第一节 构建刑事协商制度的必要性第50-52页
  一、犯罪率不断攀升要求、司法资源短缺要求第50-51页
  二、体现“以人为本”的诉讼民主化的需要第51页
  三、有效保护被害人权益,实现更高层次的司法利益的需要第51-52页
 第二节 构建刑事协商制度的可行性第52-55页
  一、传统法律文化提供思想基础第52页
  二、我国的刑事政策理念与刑事协商制度相契合第52-53页
  三、现有刑事法律或刑事司法中已经具有一定刑事协商制度特质的规定与制度第53-55页
 第三节 构建刑事协商制度的具体制度设计第55-61页
  一、确立刑事协商制度的基本原则第55-56页
  二、限制刑事协商制度的案件范围第56-57页
  三、限制刑事协商制度的交易幅度第57页
  四、限定刑事协商制度的主体第57-58页
  五、建立刑事协商制度的审查机制第58-59页
  六、设计刑事协商制度的具体程序第59-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谢辞第64-65页
作者简介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男性可以成为强奸罪的对象
下一篇:宪政视域下的村民自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