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4页 |
·处理一般过程 | 第13-16页 |
·常用水处理方法 | 第13页 |
·水处理深度的划分 | 第13-14页 |
·水处理标准 | 第14-16页 |
·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TiO_2 光催化剂的形态 | 第17-18页 |
·TiO_2 的晶型 | 第18页 |
·TiO_2 的贵金属沉积改性 | 第18-20页 |
·铂担载TiO_2 的机理和应用前景 | 第19页 |
·TiO_2 表面担载Pt 研究的几个分支 | 第19-20页 |
·其他改性方法 | 第20-21页 |
·金属离子掺杂 | 第20页 |
·半导体的光敏化 | 第20-21页 |
·复合半导体 | 第21页 |
·增加电子(空穴)捕获剂 | 第21页 |
·有机物光催化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光催化反应器 | 第22-24页 |
·反应器的类型 | 第22-23页 |
·光催化反应器的光强分布模型 | 第23-24页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问题提出 | 第24页 |
·论文思路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4页 |
第二章 有机物光催化降解综述及聚类分析 | 第34-49页 |
·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分类 | 第35页 |
·卤代小分子脂肪烃的光催化降解 | 第35-37页 |
·反应历程和中间产物 | 第35-36页 |
·适宜催化体系 | 第36-37页 |
·苯系物的光催化降解 | 第37-39页 |
·反应历程和中间产物 | 第37-38页 |
·苯的降解 | 第37页 |
·氯代苯 | 第37-38页 |
·五氯苯酚 | 第38页 |
·甲苯 | 第38页 |
·适宜催化体系 | 第38-39页 |
·农药大分子的光催化降解 | 第39-41页 |
·反应历程 | 第39-41页 |
·林丹 | 第39-40页 |
·2,4-D | 第40页 |
·甲草胺 | 第40页 |
·三嗪类杂环 | 第40-41页 |
·适宜催化体系 | 第41页 |
·其他难降解有机物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第三章 有机物的光催化动力学分析和比较 | 第49-65页 |
·现有工作 | 第50-51页 |
·Langmuir-Hinshelwood 动力学方程 | 第50页 |
·氯代脂肪烃的研究 | 第50-51页 |
·有机物与光催化体系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 第51-55页 |
·影响L-H 动力学参数的因素 | 第52页 |
·有机物受光敏化作用的不同反应 | 第52-53页 |
·三氯乙酸(TCA)在贵金属改性条件下受催化剂和气氛作用的影响 | 第53-54页 |
·几种苯系物的动力学对比 | 第54-55页 |
·以动力学方程描述有机反应物与催化体系关系 | 第55-62页 |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苯酚在不同催化剂体系中的动力学方程 | 第56-58页 |
·N,N-二甲基甲酰胺的降解 | 第58-59页 |
·降解过程分析 | 第58-59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59页 |
·多种有机物在P25 体系中的动力学对比 | 第59-61页 |
·多种有机物速率比较 | 第60-61页 |
·有机物之间的相互干扰 | 第61页 |
·氯仿光催化降解的本征动力学方程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影响反应器效率的若干因素 | 第65-84页 |
·水中溶解氧在氯仿光催化反应中的影响 | 第66-71页 |
·现有工作 | 第66页 |
·液相光催化中O_2 含量的研究进展 | 第66页 |
·氯仿降解的机理 | 第66页 |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66-67页 |
·实验装置 | 第66-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页 |
·O_2 参与氯仿光催化反应的研究 | 第67-70页 |
·DO 与氯仿浓度变化关系 | 第67-69页 |
·氯仿降解速率与DO 变化速率关系 | 第69-70页 |
·不同的通氧气方式下对氯仿降解深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以停留时间分布讨论连续操作反应器的气液流速问题 | 第71-75页 |
·实验装置建立 | 第72页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72-73页 |
·化学试剂、实验仪器 | 第72-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73-75页 |
·不同气液流速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 第73-74页 |
·塔板孔径的影响 | 第74-75页 |
·光强分布模型 | 第75-81页 |
·现有工作 | 第75-76页 |
·单灯多管式光反应器的体积能量吸收速率(VREA)能量分布模型 | 第76-80页 |
·VREA 理论简介 | 第76-77页 |
·基于管式反应器的模型假设 | 第77-78页 |
·模型推导 | 第78-79页 |
·运用VREA 光吸收模型推导氯仿降解的本征动力学方程 | 第79-80页 |
·模型验证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微量担载铂的 TiO_2纤维光催化降解水中氯仿 | 第84-106页 |
·TiO_2 表面担载贵金属铂的研究现状 | 第85-88页 |
·Pt/TiO_2 研究中的检测手段 | 第85-86页 |
·Pt 颗粒形态的研究 | 第85页 |
·Pt 电子状态的研究 | 第85-86页 |
·比表面积的测定 | 第86页 |
·Pt 担载量的测定研究 | 第86页 |
·影响Pt/TiO_2 性能的因素 | 第86-88页 |
·载体影响 | 第86-87页 |
·光催化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87页 |
·Pt 的担载量及颗粒形态的影响 | 第87-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8-90页 |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88页 |
·分析仪器及条件 | 第88页 |
·光催化性能的评价 | 第88-90页 |
·氯离子选择电极的工作曲线 | 第88-89页 |
·苯酚的检测方法 | 第89-90页 |
·光催化实验方法 | 第90页 |
·Pt/TiO_2 的制备 | 第90-91页 |
·Pt 在TiO_2 纤维上的担载 | 第90页 |
·Pt 在P25 上的担载 | 第90-91页 |
·Pt/TiO_2 的表征 | 第91-97页 |
·基体材料TiO_2 纤维的表征 | 第91-92页 |
·TiO_2 上铂担载量的测定 | 第92-94页 |
·不同前驱体浓度下Pt 在TiO_2(F)上的担载量 | 第92页 |
·不同光照时间对担载量的影响 | 第92-94页 |
·N_2 保护对光沉积效果的影响 | 第94页 |
·Pt/TiO_2(F)表面化学态的表征 | 第94-95页 |
·表面Pt 形态的表征 | 第95-96页 |
·比表面积的表征 | 第96-97页 |
·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97-101页 |
·Pt/TiO_2(F)-A | 第97-99页 |
·不同掺Pt 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97-98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98-99页 |
·苯酚溶液的光催化氧化 | 第99页 |
·Pt/TiO_2(F)-B | 第99-100页 |
·Pt/P25 | 第100-101页 |
·本章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第六章 实际印染废水的光催化深度处理 | 第106-128页 |
·现有的工作 | 第107-108页 |
·印染废水的一般治理方法 | 第107页 |
·印染废水的光催化处理现状 | 第107-108页 |
·光催化深度处理印染废水面临的问题 | 第108页 |
·待处理印染废水的状况 | 第108-111页 |
·特点和处理要求 | 第108-109页 |
·物理化学性质 | 第109页 |
·待处理体系水中污染物的检测 | 第109-111页 |
·实验方法 | 第111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11页 |
·分析仪器及条件 | 第111页 |
·光催化实验方法 | 第111页 |
·光催化体系的确定 | 第111-114页 |
·处理可行性论证——深度降解实验 | 第111-112页 |
·预处理的必要性 | 第112-113页 |
·催化体系的确定 | 第113-114页 |
·可能的催化体系 | 第113页 |
·实验验证 | 第113-114页 |
·光催化降解印染废水的动力学分析 | 第114-119页 |
·平推流反应器的动力学特点 | 第114-115页 |
·不同形态TiO_2 光催化剂对印染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印染废水的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116-119页 |
·TiO_2 光催化降解印染废水的中试实验 | 第119-123页 |
·光催化反应装置 | 第119-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122页 |
·实验结果 | 第122-123页 |
·光催化处理实际混合废水的研究路线 | 第123-126页 |
·本章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128-130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